新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我在古代买凶宅 > 第098章   忆江南(22)
    女人一哭,男人就心软,况且人家还给塞了银子,不说心里过意不去。男人攥着银子往巷尾指了指,说顺着那条巷子出去,往东走五百步,即可看到一家名为回春堂的医馆。

    回春堂是澹台家出钱,专门给穷人开的医馆。医术好,诊费低,所有药材都是原价售卖。遇到家里困难的,不光免费诊治,还送药材。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,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接近澹台家的方法。慕笙与沈渡互换了个眼神,抹着眼泪向那人道谢。

    “随口的事儿,用不着夫人特意感谢!”说着,瞥了眼沈渡,面带同情道:“只是你相公这病,怕是药石无医,去了也是白去。”

    “怎会白去?”慕笙露出一副紧张的样子:“我夫君得的又不是什么疑难杂症。”

    她的目光里有疑惑,有紧张,还有隐藏起来的绝望,莫说那个人,就是明知道她在演戏的沈渡也被她此刻的目光撕扯的心疼。

    “夫人有所不知,这少食盐本不是什么大事儿,可若是长期少食,不食,就会让身体出现很多难以治愈的病症。”那人叹了口气:“我祖籍并非青州,是跟着流民逃难到这里的,我的族人,乃至整个村落里的人,都是因为这少食盐得了各种病症。病症轻一些的,尚可活命,但乏力,嗜睡,头晕这些症状会伴随终身。症状重一些的,会死的特别痛苦。”

    “原来这乏力,嗜睡都是少食盐的问题,我还以为是我犯懒。”慕笙抬着眸子看向沈渡:“难怪公婆身体都不好,还以为是累的,不曾想……夫君,你可千万不能有事!你若有事,我与孩子怎么办?”

    孩子?沈渡目光向下,凝在慕笙小腹,不由得幻象他与慕笙的孩子该是何等模样?想了半天,只觉口干舌燥,未有半分头绪。

    慕笙还在做戏,声情并茂:“大哥,你看我夫君这样子,应当未到病入膏肓之时,大哥既知此病,可有法子救他?大哥放心,只要有法子救我夫君,我愿将身上银钱尽数赠予。”

    左一声大哥,右一声大哥,只把人叫得心坎儿发软。

    “妹子既唤我一声大哥,我又怎能贪图妹子身上仅剩不多的银钱。”那人直言不讳:“我这人是贪钱,却也不是什么钱都贪的。妹子信我,我便与妹子说了。这病症与别的病症不同,别的病,找对大夫,诊治一番,养一养兴许就好了。这病,再怎么养,也不可能完好如初。养病的方子也简单,从今日起食盐,但也不可多食。”

    慕笙:“这么简单?不需要去药铺开个药方?”

    那人道:“不需要,妹子信我,这些都是我爹娘告诉我的。”见四下无人,那人压低声音与他们说了一个秘密。

    他祖籍坎沟,那是一个在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小地方,距离青州府约有五百里。

    坎沟,临河而建,每日经商船无数,村民皆以拉纤为生。也不知是从哪月哪日起,村里多了许多私盐。说是私盐,其实是官船上的官盐,经一些由头,暂时放在村中,由村民看管。他那时年纪小,很多的事情记不清,只晓得村民因这些盐获利不少,日子比从前好多许多。

    贪心不足蛇吞象,为了获取更多利益,村民们开始在那些盐里做手脚。一回两回还好,次数多了,难免被人发现。甭管私盐,官盐,做这些买卖的又有几个是好相与的。村民动手脚的事情很快被人发现,那些人开始变着法儿的惩处村民。

    他们先是着人把村子监管起来,接着逼迫他们食用那些掺了假的私盐。再后来,便是严控村民食盐。想想看,村中存有大批盐,村民却无盐可食,日久天长,折磨的何止是躯体,更是精神。几年过去,村民的身体渐渐垮了,那些人便放弃了坎沟,任由此处村民自生自灭。

    最惨的时候,村中每天都有人出殡,山上的新坟是一座挨着一座。老人卧于村中等死,年轻一辈,各找出路。他家有个远房表舅,在青州府讨生活,他爹娘无处投靠,便带着他来了青州。说起来,这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慕笙:“十多年前是多少钱?”

    那人道:“约莫十八九年,我依稀记得那会儿我刚刚记事,也就五六岁左右。如今我都快三十了。时光如驹,还真是快呀。”

    十八九年前,与常家的事情前后差不了几年,没准儿这坎沟与当年的常家案亦有关系。初入青州,便得此机缘。是上天眷顾,还是有人故意为之?

    抬眸,与沈渡互换了一个眼神,继续道:“大哥可知哪里能买到便宜的盐?我夫君这病怕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好的。家中清贫,已无多余银钱,既来了青州府,便想着多买一些带回去。起码能食上数月的。”

    那人疑惑道:“地方上买盐岂不是更便宜?”

    慕笙鼻子一抽,眼睛更红了,“大哥有所不知,我们那个地方的官府与盐商相互勾结。他们……他们每日放盐一个时辰,若是买不到就只能高价购买。一斗盐的价格,原是二十文钱。被他们这么一限,就变成了二百文。二百文,对于我们这些穷苦人家来说,当真是高价。

    在爹娘看来,盐吃不吃都行,米面粮油却是必须的,有这些个钱,还不如多买些米面过日子。”

    那人叹道:“你公公婆婆说的也没错,与盐比起来,米面粮油确实更为需要。错不在他们,在那些贪官污吏。我爹我娘只生了我一个,未曾有过姊妹。妹子既然唤了我大哥,我也不能让妹子白叫。这买盐的事情,妹子就交予我吧。”

    二人约定,三日后来此取盐。慕笙不顾那人推脱,塞给他一些碎银做定钱。分开时,那人留下名字,竟也复姓澹台。

    见他们愣住,忙得解释,说他这个澹台与那个澹台八竿子打不着,真要说些关系,许是一个老祖宗。

    慕笙和沈渡对他的身份存疑,面上却未显露半分。离开小巷,直奔医馆。医馆门口熙熙攘攘,聚了不少人,看穿戴都是贫民。借外来看病为由,仔细打探了一番,所得结果与那个叫澹台的所说大致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