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红楼兵圣 > 第236章 谁更急
    大同是军事重镇,虽然民多了起来,路边的摊贩和商铺规模也远不如京城。

    上回路过的面摊,如今只留下一片空地,孤零零的一根杆子,上面的旗帜招牌也没有了,路边萧条了不少,多了一些饥民。

    这些饥民应该是本地的,外地的话在自家家乡呆不住,也会往内地跑,比如太原这些大城,不过要是外地的饥民多,又说明饥荒闹得很广,不限于一地。

    王信骑在马背上一路走过,史平见怪不怪,京营当初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不久后,到了巡抚御史衙门,王信见到张文锦,张文锦的脸上多了一些笑意。

    至于张文锦为什么心情高兴,王信也能猜到,有自己这样勇于拦事的属下,换成谁是上官都会高兴的,打输了是自己的责任,打赢了是他的功劳。

    “末将听说欧彦虎的使者还在大同?”

    听到王信的询问,张文锦收敛了笑容,警告道:“你打听他们做什么?你不要乱来啊。”

    欧彦虎的使者一开始很嚣张跋扈,底气十足的模样,等单于部的消息传来,欧彦虎的使者底气不足了,谁也没想到单于部这么轻松的被解决。

    哪怕是自己,张文锦也没敢想王信如此轻易的灭了单于部,这可是盘踞数十年的大胡部啊,因为实力强大,才能成为冯庸制衡大板升诸部的手段。

    就算是派出永兴军和天成军,张文锦也没有信心消灭单于部,对手又不是傻子,呆在原地与周军硬碰硬。

    料想欧彦虎也是这么认为的吧,留着单于部挡住大周,让他放心的出去远征。

    想清楚了这些,张文锦眼神复杂,不知道如何对待王信。此人的确能打,虽然手段下作了些,但也更可怕,竟然毫不在乎自己的名声,原来不是这样的啊。

    王信摇了摇头,“欧彦虎现在无力顾及单于部,趁着现在获得的机会,我已经和周家等人讨论过,在赤儿山一带筑城。”

    自己已经在威远关和几家商号讨论过,上午又在大同和周家商谈,恐怕不到晚上,张文锦就会知道这件事。

    张文锦愣住了,有些反应不过来。

    “不光是赤儿山,等稳定了局势后,接下来还要往单于城旧址筑城。”王信笑道:“一路修过去,最后在大板升修一座归化城。”

    大周没有归化城,王信的计划,令张文锦措手不及。

    “修城不是那么简单的,朝廷也没有钱.”张文锦下意识的拒绝。

    张文锦自己也有修城的计划,区别是修葺边关城堡。

    这其中的说法可大了。

    与王信的在关外筑城是两回事。

    而且王信的计划太过冒险,张文锦感到自己无法控制,思路逐渐清晰,不打算支持王信。

    张文锦的决定,虽然令人可惜,不过也不出乎意料。

    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,官员们一般不会做。

    商人愿意做,因为是有利益,并不是谁比谁的道德高尚。

    王信并不担心张文锦的态度,笑道:“这件事不需要朝廷出钱,也不经我的手,是商人们为了做生意做的决定。”

    商人、地主、读书人、乡绅并没有明确的区分。

    薛家是勋贵,也是商人。

    周家是乡绅地主,也是商人。

    谁都可以是商人。

    因为追求利益是人性,只要大同的乡绅地主们决定好了,那么张文锦就无法反对,反而会主动配合,大家都朝中有人,而乡绅地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,除非张文锦疯了,才会因为公事而惹下私仇。

    结局一定是乡绅地主们请张文锦,大家在觥筹交错之中就达成了一致。

    王信以前相信真理,后来更相信立场。

    在立场面前,真理啥也不是。

    所以王信已经看到了结局。

    果然,听完王信的解释,张文锦沉默了下来,已经知道这件事无关王信,理清楚思绪,张文锦忍不住再一次打量王信。

    “张大人为何如此看我?”

    “你到底想要做什么?”

    张文锦忍不住问道,王信下的这盘棋有点大了,原本已经高看王信,到了今日,发现还是小瞧了此人,此人的心计实在是可怕。

    王信沉吟,人是善变的,也是不可预料的,不能把张文锦逼太狠了。

    “既然朝廷解决不了胡患,为了避免胡患变得不可收拾,甚至重蹈覆辙,发生以胡代华的旧事,那么由地方大户出面解决胡患也未尝不可。”

    张文锦闻言,内心一动。

    地方大户这个说法,自己好像也是地方大户。

    虽然觉得王信的话有些狂妄,张文锦却不怎么反感,不过张文锦无法做出决定,决定先与几家商讨商讨。

    这么大的事情,当然不是一下子能做出决定的,王信理解张文锦的犹豫,却不怎么在意,因为自己刚才所言,接下来的确不关自己的事了。

    问题总是要解决的。

    要么解决问题,要么被问题解决。

    既然解决问题,要么是朝廷解决,要么是地方解决,不会有第二条路,朝廷解决不了的问题,地方解决了,这又会是新的问题。

    可朝廷自己不能解决,也不让地方解决,问题不会消失,最后是问题解决了朝廷和地方。

    看清楚朝廷不能解决问题,而自己又不想被问题解决,王信只能尝试推动地方解决问题,至于日后的问题,只能日后再说。

    过了几日。

    兔毛川,赤儿山,浑河边。

    几十人挤在一起时不时指指点点,大同有名有姓的大家都来了,其中周世明兴奋的说道:“此地有山有水,土地肥沃,开垦成耕地也不成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噗嗤。”

    有人忍不住笑道:“一亩地才几个钱,一年到头卖不到一两银子,倒是一匹马,运到内地能有十几两银子。”

    “诶,话虽如此,可放牧的话,一匹马要的可不止一亩地。”

    众人纷纷讨论。

    “王将军来了。”有人出声喊道,众人纷纷望过去。

    只见王信骑着马,被一群亲卫簇拥着,正往他们所在的地方赶来,周世明主动带头迎上去,王信能亲自去大同邀请自己,给足了周家的面子,王信的想法对周家有利,周世明所以如此。

    “诸位,此地如何?”

    王信下了马,史平接过缰绳,牵着马离开,此地绿草肥美,不需要喂单独的精料,足够让马儿吃好,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。

    众商人纷纷回复,现场气氛热闹。

    看也看了,谈也谈了,王信不想多浪费时间,眼前的人在他的眼里只有一个身份,那就是商人,商人怎么会不注重效率呢。

    至于别的,王信反而不在意。

    他与各家讨论的是利益,利益一致就一起做事,才是最稳固的关系。

    有人比王信还急,主动问道:“王将军打算如何修建镇虏城?”

    说话的人大概三十几岁,王信认得此人,笑道:“张东家说笑了,这是诸位的事情,如何修镇虏城也是诸位应考虑的,何至于问我。”

    众人面面相觑,都无法跟上王信的思路。

    如果是自己要修建镇虏城,想要掌控一切,那自己就是出头的,枪打出头鸟的道理,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呢,别说朝廷,就是张文锦都能让自己的计划打了水漂。

    所以王信才要让商人们出面集资,等商人们投了钱进来,这里的生意可是商人们自己的。

    无论是为了保住投资,还是为了利益,商人们会比自己还要主动。

    这才是最牢靠的方法,朝廷就算不满,那也是对商人们不满,而且就算不满,也无可奈何,朝廷连税赋都收不上来,同样的对地方不满,又能如何呢。

    王信主动算账,同时透露自己的打算:“修建一座土城要不了多少钱,但是需要使用人力物力,但这座土城又不能不修,修了才能稳固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,保障诸位的回报。”

    众人边听边点头。

    大漠缺少树木,但是不缺土。

    此地有山有水,有了水就能制作泥砖,胡人缺乏器具,只需要切一道土墙就能挡住胡骑,所以此人的说法没错。

    王信自信道:“吸引内地的百姓来此地放牧,此城就是从百姓们手里收购牛羊马的集市,百姓们又从诸位手里采买需要的物资,其中的利益,不需要我多言,诸位自然算得清楚。

    从此地运回内地走威远关,后面的事情,是各家商号的事,就不用我来指手画脚。”

    没有人为了挑毛病而挑毛病,周世明笑道:“人的确不缺,这几年陕北闹荒,各地收成也不好,多了许多灾民,只要给口饭吃就能吸引不少人。”

    张辉皱起眉头,如果要投资的话,不是小数目,张辉担心道:“人倒是好说,可胡人的问题怎么解决?”

    胡人多劫掠,他们这边吸引了百姓来放牧,那边胡人来劫掠,有城墙的保护,镇虏城是安全的,周边放牧的百姓怎么办?

    不等王信开口,另外一人摇了摇手,“都是要死的灾民,来了还有生的机会,甚至安家落户,不来也得饿死。胡人来抢,他们就杀回去呗,赢了就过自己的小日子,输了也不过是个死罢了。”

    话糙理不糙。

    胡人也是一条命,人家劫掠也是在赌命,都是赌命,就看谁的命大了。

    反正关内灾民不值钱,用灾民消耗那些胆大的胡人,不定先把胡人搞怕了,不少人算盘打的贼精,根本没把灾民的命当回事。

    有人为难道:“这些是小事,只是灾民一无所有,他们哪里来的牛羊马。”

    众人聚在一起每日商道,如何利用此地的机会。

    听到人们热切的讨论,王信反而成为了看。

    “消灭强盗是军队的事。”王信还是主动说道:“有威胁的胡部,交给军队来解决,军队收钱的道理,就是解决麻烦的,而不是蛀虫。”

    有人眼睛一亮,如果军队收钱,能为商人解决麻烦,这钱也不是不能给。

    很多商人对王信的印象不错,因为此人不但带来利益,就算收钱也是给他们解决麻烦,而不是制造麻烦,很难讨厌啊。

    “还有小偷小摸,落单的胡人劫掠,这些就需要百姓们自个防备。”王信分析后,又提出一个解决方法:“可以向百姓们售卖鸟铳,百姓们家家有了鸟铳,还怕什么强盗。”

    不是每个胡人都会拉弓射箭的,但是鸟铳却不同。

    鸟铳的操作不难,哪怕是个孩子都能轻易使用,不需要长久的训练。

    王信再次出谋划策:“以借贷的形势,低息借贷牛羊马匹给百姓,百姓们有了牛羊马匹,凭借此地的富庶,每年都可以向商行提供商行需要的商品,同时,还能向商行采购物资,各家商号又能赚利息,甚至可以办鸟铳厂,这也会是百姓们家家需要的商品。”

    一个又一个的主意,听得商人们眼花缭乱,仔细思考,比他们原先自己的主意要好得多。

    这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?

    周世明无语。

    比他们都要会经商,这地皮刮的,实在是了不起啊。

    “买了鸟铳,要买火药铅子吧?火药铅子可是消耗品,又多了一项赚钱的大买卖。”

    “会不会太狠了?”

    张辉呆呆道。

    感觉按照王信的主意,仿佛要把老百姓掏空了似的。

    王信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很多人有个误区,总觉得商业的利益是固定的,谁多拿一分,别人就少一分,实际上商业是无限扩张的,利益也是无限增加的。

    商业的根本依托于资源,农业的根本依托于土地。

    土地的产出有限,而资源只要投入的多,产出的也更多。

    自从宋朝改革了水稻,形成了北麦南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力,在化肥等工业产物没有问世前,农业的发展瓶颈已经到头了,接下来只有工商业的发展,才能继续推动社会生产力。

    在此地修建新城,分给百姓生产资料,形成与内地贸易互补的经济模式,就是属于工商业发展的正确模式,经济会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不过这些都是长远的事,自己见到过,所以才有清楚的认知,眼前的商人们没有见到过,哪怕自己说的再有理,也无法想象出来。

    “又不是逼着买,老百姓有了需求,他们有了钱,才会主动买,老百姓有了钱,又能买更多的商品,诸位获得的利润也会越高。”

    王信简单的说了几句。

    没想到不少人却安静了下来,忍不住思索王信刚才说的话。

    “传闻王将军有点石成金之术,今日看来竟然是真的,在下佩服,实在是佩服。”有人拱手感慨,能做走私生意的,没点背景怎么行。

    那些冒着最大风险的行商,哪怕那种走私几匹马赚点小钱的人,在老家也是风云人物,更不提他们这些坐地户。

    周世明就是典型。

    不少人了解过王信的根脚,此人在河西营,以及和一帮扬州商人搞的河西集市,包括部分商人嘴里夸此人的话,就算是千里之外,他们这帮地头蛇也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王信见怪不怪,现在大同地头蛇的势力算个什么,最牛的时候要数前明嘉靖万历时期,已经登堂入阁了。

    可惜前明土木堡已经亡了,大同地头蛇势力发展到巅峰也被影响,如今还在半山腰上。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