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红楼兵圣 > 第222章 提前出手
    代州不属于大同,代州属于山西,大同也不属于山西,大同属于山西行都司,后来单独划分为大同军镇,七兵三民,经过百年发展,变为七民三兵。

    雁门关名义上归属山西,实际上属于大同军镇军事体系的一部。

    按照地域划分,雁门关又在代州北境。

    郑浩去了一趟京城,见过了大世面,欣喜的告诉祖父,“孙儿在京城,结识了陆翰林,陆翰林是林公的门生。”详细介绍了陆仲恒。

    郑永廉大喜,犹如后世知道上学的儿子和学霸交了朋友一样的高兴,笑得合不拢口,笑道:“不错,看来王将军根脚的确不小啊。”

    “果然是不倒的世家。”郑浩年纪虽轻,看法却与众不同,感慨道:“勋贵遭受太上皇打压多年,日落西山,换成一般人家早就衰败了,可这些个勋贵世家却是不同,摇身一变还是他们。”

    贾府两国公,既然勋贵不行了,要以文制武,那就分出一支去从文。

    宁国府的大老爷也是中了进士,但因为选错了道路,因此彻底失败,可很快又有荣国府的二房老爷补上,资质不够就联姻,加上一个林公。

    这底蕴,这试错成本的雄厚。

    在代州当大户的郑家,郑浩一直以为他们这种耕读人家才底气足,如今见到了真正的勋贵世家,才心里头见识到了更高的山。

    别说林公,只是林公的门生,那也是自己需要巴结的对象。

    “那就好。”郑永廉不但不生气,反而越发高兴,那王信对代州的要求越来越多,他们投入了不少,为了什么?不就是回报么。

    投入的越多,对回报的要求越高,如今确认王信的根脚的确来历不凡,郑永廉当然更放心。

    有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说,郑浩内心犹豫。

    见到孙儿的态度,郑永廉如何看不明白,骂道:“你才跟了王信多久,难道王信还能比家族重要,昏了头的狗东西。”

    郑浩被骂醒,也不管是不是秘密,透露道:“听说兼兵部的张阁老与王将军达成了约定,大同会分出一路,由王将军带领。”

    这真是个重大的消息,郑永廉陷入沉默,盘算其中的利益。

    大同是边镇,独特的地方,有独特的优势,那就是边关贸易,靠着边关贸易,养肥了许多大户,如果大同能分出一路,那么利益自然也会分出来一部分。

    这一部分利益,王信将会起到很大的影响。

    所以对郑家是好事,郑永廉抬起头,严肃道:“盯紧这件事,不要向外透露。”

    郑浩点点头。

    郑家要占最大的利益。

    在家里呆了几日,不少人来探望郑浩,郑浩该说的说,不该说的不说,休完了假,回去雁门关当他的书吏,虽然不是正经的官,可雁门关的公务倒不少。

    刚回到雁门关,还没开始忙起来,郑浩就被人叫走。

    “将军。”郑浩有些惊疑不定,自己向家族透露了很多消息,心里不安,该不会将军知道了吧?

    这怎么可能。

    不合常理,只是想到将军的能力,对将军的信任,郑浩忍不住疑神疑鬼,有时候不能以常理来度量将军。

    “我和张吉甫的约定,升任参将,独领大同一路之事,你应该向你祖父他们说了吧。”王信不容置疑的语气问道。

    郑家在雁门关投入不少,当然不是因为自己有王霸之气,而是为了利益。

    与汤平他们不同,郑浩是有家族的,虽然忠心在涨,可家族在前,必然是以家族为重,无论是通过面板,还是人之常情,王信都不怀疑郑浩已经告诉了其家族。

    因为这个消息里蕴藏了太多的利益,足以令郑家做出很多决定。

    郑浩嘴里发苦,下意识想要否认,却不敢轻易开口,最后咬了咬牙,承认道:“回将军,此事并未交待要保密,所以属下的确告诉了家里,如果将军不满,请将军责罚,而且属下祖父已经交代了属下,谁都不能透露。”

    郑浩还想要挽救,告诉王信,除了郑家,别人都不知道。

    王信不以为然,并没有生气。

    以后不光是郑浩,当自己升任参将,独领大同一路之后,会有越来越多的郑浩出现,如果连这点认知都没有,那才是当做儿戏,走不长远。

    “不需要隐瞒。”

    “啊?”

    “尽快传播出去,让整个大同都知道,越快越好。”

    王信拍了拍郑浩的肩膀。

    郑浩看不懂将军的想法,将军没有生气,郑浩第一时间感到高兴,自己不会面临处罚,很快又笑不出来了,如果这个消息只有郑家知道,那么郑家无疑等于垄断了。

    如今按照将军的意思去办,郑家从垄断变为占了先手,虽然也占了便宜,可两者不能同日而语。

    虽然有些不舍,可事已至此,郑浩不能拒绝,而且还要把这件事办好。

    郑家是代州的地头蛇,大户们虽然各有各的矛盾,可之间的消息的确很灵通,天南地北发生的事,老百姓至死都不知道,可他们却能第一时间掌握,所以有言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。

    郑永廉见到孙儿再次回来,心里纳闷,听到孙儿带回来王信的要求,脸上越发叹服。这个武夫的心思实在是了得,也令人看不透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郑永廉也不再多言,按照王信的要求去办。

    很快。

    王信要升任参将,从独领一路的消息,犹如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一圈圈荡开的波纹似的,传遍了整个大同,闹得沸沸扬扬。

    代州知州吴宏亲自赶来雁门关求证,此事关乎重大,吴宏不敢怠慢。

    王信也如实说道:“此事为真。”

    吴宏终于死心,可还是有些错愕,不可思议的看着王信,这种消息,不应该保密的吗?一般人都会等尘埃落定,生怕提前透露出去,闹出了幺蛾子。

    据他了解,王信不是那种愣头青。

    王信的确有自己的想法,也需要一些人的支持,吴宏是可以拉拢的对象,又是代州的知州,代州的知州与大同巡抚御史的利益诉求可不一样。

    王信透露道:“我打算提前下手,先把大同西路掌握在手里。”

    从大同分出一路,只有可能是大同西路,除非朝廷打算把自己调离雁门关,那就不是约定,而是对自己的背叛了,对于张吉甫,王信还是比较信任的。

    此人很重视规矩,既然此人重视规矩,那么自己可以按照他的规矩办事。犹如自己重回东南,在他的规矩下做事,却让他不满意,但他也没有掀桌子,这就很不错,也是自己愿意跟他回京城的原因。

    自己与张吉甫没有私仇,既然没有私仇,那么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,张吉甫没可能背叛自己,就算有利益冲突,自己不违反他的规矩,他也不会先坏了他的规矩。

    因为信任张吉甫,那么王信打算做点小动作。

    吴宏不清楚王信的思路,听了他的想法,只能感慨眼前的年轻人胆子真大,竟然敢这样赌,如果朝廷那边变卦,陷入被动是小事,闹不好被降罪失去前程都很有可能。

    吴宏无法理解,忍不住问道:“有必要吗?”

    “有。”

    王信解释道:“欧彦虎之患非同小可,必须提前布局,一定要打乱他的步伐,不能被他牵着走,否则此人必成大患。”

    “就算如此又如何。”吴宏不以为然,平静道:“大同解决不了,还有京营,备倭军,还有其余九边,甚至还能调藩王军队。”

    吴宏并不反对王信这样做,王信这样做对代州有好处,可吴宏不认可王信的话,所以才反驳。

    吴宏的态度才是正常的。

    胡患又如何。

    胡患对百姓是天大的事情,可对于大户们而言,有时候反而是好事。犹如东南的倭患,许多大户并不在意,反而乐于旁观,为什么?因为兵灾过后就是土地兼并。

    大户们看不上贫民的东西,贫民本来就穷,卖身都不值钱,但是大户们看得上富户们的东西。

    有资格参与海贸的大户们,正在愁自家钱多的没地方花,而一场兵灾人祸,多少像甄士隐这样的人家破产,不光家产败光,连田产也损失殆尽,这些人家的田地,和平年间那是多少钱也不会卖的。

    花钱买都买不到,可一场兵灾人祸下来,无数的田亩以极低的价格易主。

    要不然那些个几万亩,十几万亩,甚至数十万亩的大地主是如何来的,真以为靠着公平买卖可以得到这么多土地不成。

    大周幅员辽阔、经济辉煌、物产丰富,人口无数。大户们没有生存的危机感,那么老百姓的命除了老百姓自个在意自个,别人都不会在意。

    其实老百姓自个也不是很在意,各家自扫门前雪。

    所以吴宏的意思是就算大同打烂了也不会对大周有影响,最多二十年,大同还是会恢复成那个大同。

    王信摇了摇头,对吴宏的话一点也不认可,眼神闪过一丝坚定,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:“我是军人,哪里有战乱,哪里就有我。”

    开疆扩土,保家卫国。

    对于河套地区,王信一直有自己的想法。

    单于部不作乱则罢,自己无可奈何,可既然作乱,那就是敌人,是敌人就可以坚定的消灭,养兵千日,用在一时,这就是自己的机会。

    危机,也是机会。

    河清海晏,时和岁丰,国泰民安,盛世太平,自己则刀枪入库,马放南山。

    可要是处处战乱,那自己只能彻底消灭。

    吴宏没看到过王信这样的人,见到王信的态度,忍不住出神,这样的人到底是好还是坏?自己竟有些无法判断,吴宏呆了呆。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