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> 第208章 阳谋
    “咳咳!”

    刘墉咳嗽着自病榻缓缓坐起。

    舱外,正在不住打瞌睡的长随听到自家老爷咳嗽声,瞬间抖了激灵,匆忙跑进来:“老爷,您可还病着呢!江上风大,别就这么起来了。”

    刘墉摆摆手:“咳咳……不碍事的,不碍事……咳咳咳!”

    长随见状,没办法只能给倒了杯热水,喝下以后才稍微好了些。

    刘墉没有继续躺下,而是就这么坐在床边,脚上趿着鞋子,问道:“纪大人怎么样了?”

    长随回答:“纪大人似乎还在病着,大夫也去看过,说是急火攻心,一时半会好不了。”

    刘墉点点头:“嗯,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他和纪晓岚两个人,自从当日被赶出武昌,丢回了饮差行船,就直接病倒了。

    这也不奇怪,这两位老兄,一个七十八,一个七十三,放到现代都是妥妥的高龄老人,何况是这两百多年前的大清朝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纪晓岚是真牛逼啊!

    按照史书记载,这家伙极端好色也就罢了,关键人都八十多了,还能金枪不倒(羡慕……),日御五次,即兴除外。

    刘墉让长随控扶着自己来到来案前,挥退了对方,按着便提笔开始写折子:“奴才恭请皇上圣安……汉贼势大不在其兵锋之势强,而在民心所向,笼络官绅百姓之民心手段……”

    “奴才曾亲随汉贼伪官镇长下乡,发觉汉贼极会收买官绅人心,武昌府为汉贼新占,但其中镇长在内诸多官吏,做事却都能亲历亲为,清廉程度远胜我大清……”

    “奴才与汉贼治下百姓乡民对话问答,凡百姓乡民皆对我大清仇视,反对汉贼极为拥护。归根结底,在于汉贼能允百姓乡民活路,这些百姓乡民所以仇视我大清,皆在地方贪官污吏太甚,横征暴敛下百姓难有活路,要么造反,要么饿死……”

    “汉贼许其活命,乡民百姓自然拥护汉贼。是而汉贼不可力剿,若要剿贼,唯有先行肃清吏治。吏治肃清,百姓可活,百姓可活,则贼寇自灭!”

    刘墉写完这道折子,心底顿觉五味杂陈。

    他几乎可以想象,这道折子呈上去以后到底会发生什么?

    最好的结果,应该就是贬官罚俸,要是运气不好,太上皇在气头上的话,可能还得拿他下狱问罪。

    杀头倒是应该还不至于,毕竟他父亲是刘统勋,自己还是汉八旗,在京的人缘也还不错,对和珅都能主动退避,真要杀他的头,肯定会有人来捞他。

    不过,再怎么捞,问罪是免不了的,谁让他这道折子,明晃晃的戳中了太上皇的痛点。

    要想剿贼,就先肃吏治,这是什么意思?

    不就是在暗戳戳影射太上皇的盛世,全是贪官污吏横行吗?

    嘉庆才登基两年,还被摄政了一年半,怎么都不可能是嘉庆的锅,强行扣都扣不上。

    太上皇好面子,这道折子递上去,就算太上皇明知是对的,肯定也会按错的来治他的罪。

    可刘墉也没办法了,不是他想要冒险,而是他不得不冒险也要提醒一下太上皇。

    刘墉是汉八旗,已经跟大清损俱损,真要是大清亡国了,那他这“清官”也没有什么好下场。

    当初跟着那位镇长下乡视察两天,实在是给他吓到了,他不相信那是汉贼在故意跟他演戏。因为地方乡里的村民百姓,对那镇长都是发自内心的恭敬信服,这不是什么临时演戏就能装出来的。

    一个为官者,三餐饮食居然能简朴到那等地步,做事也能亲历亲为,能跟百姓打成一片,该有官威就有官威,不需要官威也能毫无架子。

    这几乎令刘墉不敢想象,若只是一个镇长如此也就罢了,可听那镇长吃饭时的闲聊,其他汉贼治下的镇长貌似也是如此,甚至还犹有过之。

    这还只是镇长,听说镇长往上的官还要更夸张。

    汉贼官场太干净了,干净的就不像个官场,这么干净的官场,唯有开创之主才能做到,还是千古罕见的雄主。

    汉贼要是雄主,那大清算什么呢?

    王朝暮年吗?

    别说,还真挺像,盛世之下哀鸿饿殍,贪官污吏,太上皇又对新帝传位不传权……

    刘墉连忙甩了甩脑袋,把这大不敬的想法赶快遗忘掉,接着又写起第二封折子:“……奴才此次招抚虽然失败,但已经探明汉贼似与白莲教、苗子有所关联,双方邀约或明年开春便要联军攻伐川陕、云贵、豫中,我大清应早做防……”

    大汉这边战略欺诈的计策成功了,刘墉确实不敢赌,因为赌输了就是西南半壁,这个责任他背不起。

    当然,刘墉也怕是顾景在骗他,所以在措辞上稍微留了个借口,全是“似乎”、“或许”,主打一个我也不确定。

    对了,还有襄阳,汉贼在谈判桌上也提到明年会去打襄阳,这也符合汉贼要攻略豫中的战略意图,不打下襄阳的话,汉贼就会被挡在中间,动弹不得。

    不过,刘墉对此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,他只是来招抚的钦差,招抚现在已经失败了,对襄阳只能是爱莫能助。

    而且,就算他能及时赶回朝廷,乾隆也决心发兵援救襄阳,大概率还是来不及的。

    因为河南汝州已经闹起了白莲教,传回京师的消息奏折上看,似乎闹得还非常严重,走的都是加急密奏,明显是闹大了。

    河南白莲教闹大了,清军主力只能先紧着河南剿贼,否则中原一旦丢失,那大清江山真就得分崩离析!

    刘墉只能寄希望于湖广提督明亮,这位大清老将能挡得住汉贼了!

    钦差行船顺江而下,走的很快,抵达黄州时稍作停留,告知湖北用巡抚惠龄要谨防汉贼入侵。

    因为招抚的事谈崩了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荆州,汉王府。

    顾景、王若愚、姚宏毅三人刚刚坐船回来。

    他们按照汉王交代,先狠狠羞辱了那两名伪清钦差,接着又故意误导他们说明年开春,汉军要跟白莲教、苗人合兵,拿下川陕豫中和云贵高原。

    具体能不能成功,就看接下来清军的兵力调动情况了。清军重兵云集川陕,那大汉就趁虚而入,攻打江南七省。

    清军要是不信,那就算他们厉害,这都敢赌,汉军还是要攻打江南。

    汉军的下一步战略目标,从始至终都是杀到江南,夺取这块伪清的财赋重镇。

    议和谈判的时候,王若愚确实没有说谎,若是伪清真能割让江南七省、山河四省,退居关外,那聂宇都不太好意思继续灭清了,可能真会封个女真王。

    “嗯,礼部这份草案做的不错,把数学、物理、化学分列为毕业升学考试科目,这个想法很好。”

    聂宇手里正拿着一份奏本方案,这是礼部呈递上来有关全新教育改革的具体章程。

    礼部给出的方案简单粗暴,既然汉王要学子们去学习数理化,那就干脆把数理化三门学科,全都并入到毕业升学的考试里面。

    日后学子毕业了,想怎么选可以自己决定,但只要在大汉治下的小学、中学、大学读书,那就必须全都学个遍。

    小学、中学、大学考试,全都以计分制作为判定依据,这计分制效仿的是朝廷国子监的教育模式。

    国子监用的就是计分制决定学习优劣,大汉这边摘抄过去后应用到了所有考试上面。

    礼部重新制定的小学、中学、大学毕业考试,保留了经学八股文,但酌情去掉了诗词歌赋,这玩意是真没多大用处(对治政而言)。

    去掉诗词歌赋,作为替补加入了数理化合并,还有对律法公文的考试,不用考理解能力,纯看对律法熟不熟悉。

    既然是来求学当官的,你连国家的律法都不清楚,那还拿什么去管理百姓?

    经过礼部重制,八股文经学占三分之一,律法公文占三分之一,数理化占三分之一。

    如此平均的分数占比,只要你不是八股文写到出神入化,那就必须对国家律法、数理化有所掌握,还不能真学的太差。

    毕竟,八股文只占三分之一的分制,另外两科要是学的太烂,那你不是有可能毕不了业,而是真毕不了业。

    这就是阳谋了。

    我也不逼着你们去学习,但你们不学的话,考试考不过,就没法毕业做官。

    自己选吧!

    聂宇继续向下翻,除了对文教考试的分制改革,后半段还有关于科举制的改革设想。

    这些大汉文武的想法是真多,他们作为不是正常科举升上来的高官,对开放科举本身就存在很深的警惕,但科举总不能不开,没有科举的话,大汉治下长期都是缺人缺官的。

    全靠学校培养实在太慢了,而且大汉的学校培养,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,生产力满足不了那么大的需求,只能先主抓基层文吏,比如村长、村吏、农民公会等等。

    与义务教育一样,义务教育下的小学不用交学费,但小学出来做村长,同样也是没有俸禄。

    就跟农民公会差不多,都是半官半民性质,基本靠村民自行选拔,职分范围主要为解决本村矛盾纠纷,帮乡镇起统筹分田、收税等等工作。

    所以,科举是免不了的,就算再怎么变,科举从古至今都没有真正消失,但却可以对科举模式进行改革。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