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部给出的科举改革方案如下:
第一,大汉首次恩科可定于明年年末,这样既不算太早,也不算太迟。
第二,大汉恩科不承认伪清功名,所有学子考生,必须从头开始考起,但在此之前凭借功名来报名做分田官的,可以予以承认录用。
第三,大汉恩科与学府考试绑定,同样计入数理化分制,以及八股文经学、律法公文,删掉诗词歌赋。
第四,恩科考试授官,除前三甲外,最高不得超过九品(镇长从九品)。
第五,恩科前三甲授官,允许高于九品,但最高不得超过八品(县丞正八品)。
第六,确定大汉年号。
……
看过礼部给出的科举改革方案,聂宇发觉自已还是有些太保守了,二这帮读书人对自己人下手才是真的狠啊!
先是不承认伪清的功名,接着又是科考计入数理化,跟他提出的学府教育改革并行,而且科考出来的进士功名,最高也只能做个镇长官。
这就相当于让士子们寒窗苦读二十年,千军万马好不容易杀出重围,结果只能去地方做镇长,相当于几分之一个县令官。
也就前三甲稍微有些优待,但也只是稍微有些优待。
对比起来,相当于这些考出来的普通进士,等于读了小学、中学六年的学府学子,而前三甲的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相当于上了九年学府的普通学子。
这也并非完全是礼部的那些人太狠,而是顾景这礼部尚书,已经看出了自家汉王决心要改革教育科举。
毕竞,哪朝的开国皇帝,不都得先对科举动点刀子,只要你能丛稳龙椅,那这天下的士子读书人,他们会自动适应你的改革模式。
大汉初创,官员行政机构都是年轻人为主,他们已经做官了,前途一片光明,对开科举的需求本来就不大。
那就索性改的彻底一些,一步到位让学子们都去学府读书,正好他们也准备把孩子送去进学读书,就连未来规划都做好了,先三年义务小学读完,通过升学考试升上中学,接着再中学升大学。
九年学府读完,出来就是县丞,干的稍微好一点,再加上他们的尚书父亲背后运作一番,很快就能升官升上来。
这般操作甚至都不违规,因为所有流程都是走的合法程序,考试也是全靠自己的真材实料去考,官做的越大,越不敢徇私舞弊,能做开国功臣,凭啥为了小小考试,就葬送了大好前途?
对这些大汉官员来说,科举的不确定因素太大,三年一考,一次就录取两三百人,太麻烦了。
不如去考学府,正常毕业就能授官,毕业不了也能继续留级。
第二年接着再考。
这可比科举简单多了!
聂宇看完过后,就觉得这样不太行,这些礼部官员明显在钻空子,钻科举和学府之间的空子。
想了想,提笔朱批:“恩科进士,授官可为从八品,前三甲可为从七品。”
给恩科进士全体抬高了一级,这不是聂宇在有意偏袒,而是他晓得必须给读书人一点甜头,要不然科举就真没用了。
科举可以慢慢淘汰,但不能一下子就废了,那样压根适应不过来,必须给学府教育慢慢取代适应的时间。
提高了恩科进士的授官品级,这是甜枣,所以还不够,还得有根大棒,恩威并施!
聂宇接着补充写道:“科举改革额外加条:考生须持有中学毕业证,方能进考院试。”
这个改动就稍微比较大了,因为彼时科举不论怎么去改,基本的六次考试流程都没有变动。
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六门考试缺一不可。
说句题外话,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中六元,且功名未被取消的家伙,今年刚好正在云南做主考官。
聂宇现在是一言而定,直接把六场考试给删改了两场,然后替换成了小学和中学,持有中学毕业证才能进考院试,也就是必须要在学生堂三不府接受六年的新式教育,才可以去考取秀才功名。
这听着似乎有些不太公平,因为中学毕业就能直授镇长官,那还考院试拿秀才功名干嘛?
但这就是聂宇的目的,通过这种办法让学子们都去学府读书,使学府教育能够快速发展起来。
而且,科考本身就有很强的竞争机遇性,要是真有才学实料,那中学毕业后完全可以一路考上殿试,去做风光状元。
你说你考不上?
那特么是你自己的问题,都是同样的卷子,都是同样在中学毕业
考出来的,怎么别人能考上,你就考不上?
这同样也是聂宇没有取消八股文章,八股文虽然很死板僵化,可胜在标准化,能让考官更方便阅卷打分数。
真以为这么一群新科考生论才学,能强的过主考官?
八股文只是让主考官能更好去评定考生的基础水平,若有两人的才学策论差不多,那谁的八股文章写的更好,谁的名次就能更高。
考试总得有标准答案,科考写文章不可能搞标准答案,那就用标准文章格式,就算到了现代不也用卷面分这东西?
一个时代的考试,有一个时代需要的标准,八股文就是科举的标准。
不过,聂宇同样也有考虑到了科举改革的影响,恩科要明年才会开第一场,再往后面的科考改革,他决定等推翻了伪清,正式开国了以后再搞。
到时候,就连目前初步确定的学府教育,肯定也得跟着继续改革。
现在的大汉学府教育,小学毕业授村长,中学毕业授镇长,大学毕业授县丞。
在他还是汉王,地盘不大的时候正合适,可等到后面地盘真正壮大,乃至他做了皇帝,那肯定不能还这么来。
全国多少个省份,每个省份都分出七八九十个州府,这样算下来年得有多少毕业的大学生员,地方县衙的官员就算严格遵循三年一换,那也完全不够用的。
聂宇对科举改革提出的补充,礼部大概率不会反对,他们本来对科举需求就不大。
只要做出的改动不是太大,甚至完全取缩了科举,那就问题都不大。
就算完全取绵科举,实际也没多大关系,只要你能把龙椅坐稳了,那天下士子除了发发牢骚,什么也干不成。
不要小看了士绅们的忍受极限,不真的把他们摁死,那就一切都有回旋商量的余地。
等真把他们摁死了,士绅或许会反抗,但也来不及了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