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爸和修阳大爷他们看到卡车来了,赶紧从大队部出来欢迎。
车子开到大队部,李锦秋停下车子,秀荷和赵迦南从前面下来,随后,车厢里的5人也陆续下来。
“张师傅,小顾,你们打开录像,开始录制。”
“好的。”
一些群众好奇不已,这是干啥的?看着来头不小啊,还是小秋亲自接来的。
还有,刚才那个长得贼好看的女娃子说打开录像,是要干什么?什么是录像?
“各位观众,大家好!
我是中央台记者赵迦南。
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豫省洛阳市向阳公社李家村大队。
想必很多人都对这个大队很熟悉吧?
你们猜的不错,这个李家村大队就是辣条的生产地,辣条厂就坐落在李家村。
李家村这两年可以说是不仅闻名全省,更是在周边省市打出了极大地威名。
那么为什么呢?
只因辣条广受全国孩子们的喜爱,直接为国家创汇200多万美元。
对,你们没听错,这两年创汇了200多万美元,就是这么厉害!
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,我们来到这里,想要深入了解这个大队,了解一下它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,大队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?
很多人也应该很是好奇,此时是1964年2月4日上午11点10分,我们刚刚到达李家村生产大队。
下面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大队,去探寻一下这个大队的真实面貌吧。”
“我的妈呀,原来是记者,好像是中央台,中央台是干啥的?”
“笨,电视里就是中央台放的节目。”
“乖乖,首都来的记者,好紧张,万一她采访我,我该怎么办?”
“她来我们大队干啥?”
......
围观的群众纷纷耳语,赵迦南拿着话筒随即走到一个老年人身边。
“奶奶,您今年高寿?”
“啥?啥是高寿?”
“问你多大了。”旁边大爷忍不住说。
“哦,我今年85了。”
“您老身体看着很好啊,平时都吃的什么?”
“鸡鱼肉蛋啊,还能吃啥?”
“还像以前一样啃树皮,吃野菜吗?现在日子变好了,不吃点好的,对不起过去吃得苦。”
“那看来,您日子过的很不错。”
“您今年家里收入怎样?”
“收入好啊,家里大儿媳和小儿子在食品厂上班,每个月60块呢,还有奖金和福利,年底大队还给我们发分红呢,收入好着呢,给个城里的工作都不换。”
“奶奶,看你的样子,这日子是越来越幸福了呀。”
“是的啊,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
“感谢奶奶您的配合,下面我在采访下一位。”
“咦,小家伙,你今年多大了?”
“我,我叫小华。”
“呵呵,不要紧张,姐姐是问你多大了?”
“6岁了,过完年就7岁啦。”
“你手里拿的什么?”
“干脆面,脆脆的,可好吃了,姐姐吃吗?”
“那我尝一口哈。”
“嗯,不错,真好吃!”
“是咱大队厂子生产的吗?”
“是的呀,这是发的福利呢,还有辣条和锅巴,都在家里。”
“那很不错哦,发了多少?”
“都是5箱。”
“一箱有多少,你知道吗?”
“我只知道辣条有100袋。其他没数过呢。”
“那看来确实不少呢。”
“小家伙,你这兜里鼓鼓的是什么?”
“大白兔。”
“大白兔奶糖?”赵迦南怕听错了,又问了一遍。
“是的,不信你看。”说完,小华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大白兔奶糖。
“哇,居然有这么多,你每天口袋里都有这么多吗?”
“是呀,家里的糖都吃不完呢。”
“家里生活这么好了吗?”
“嗯呐,天天吃肉,我都不喜欢吃肥肉啦!”
“我第一次听说不喜欢吃肥肉的,真是稀奇。”
“姐姐,其实我以前超爱吃肥肉的,但肉肉吃多了,就不喜欢吃肥的啦。”
“是吗?家里生活这么好了吗?”
“是呀,小时候家里总是吃玉米糊糊和野菜,我超不喜欢吃,但自从三叔上班以后,家里就好起来啦!”
“三叔?是哪个?”
“李锦秋呀,这你都不知道。”
“原来你是李锦秋的侄子啊。”
“是的呢。”
“好吧,姐姐刚知道。”
“小华,你又偷拿糖吃,表哥说过一天最多吃2颗,不能多吃,好蛀牙,你居然不听话。”这时突然一道女娃子声音响起,不是萱萱小可爱,是谁?
“萱萱表姑,我错啦,不要告诉三叔啊!”小华赶紧追过去。
“呵呵,我们再采访一下别人吧。”
“这位女同志,你好,请问怎么称呼?”
“我,我叫张娟。”
“看你的样子,好像也不大,刚嫁过来的吗?”
“是的,嫁过来半年多了。”
“你如今在大队里做什么?”
“跟着魏姐在养鸡场做数据统计。”
“养鸡场做统计?”
“是的,就是每天的鸡苗量,产蛋量,饲料消耗等。”
“这样的工作可不简单,你什么学历?”
“初中毕业。”
“不错的学历,你对李家村印象怎样?”
“能嫁到李家村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。”
赵迦南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如何接了。
“是,是吗?为什么这样说?”
“李家村富啊,吃得好,穿的好,谁不想嫁过来?”
“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?”
“是的,附近哪个大队的小姑娘不想嫁到李家村来?来了,不仅有机会进厂,还能经常吃肉,做梦都想要的日子哩。”
“确实,这种生活是我们普通百姓向往的生活。”
“感谢你的采访!”
“不,不气!”
“我们先暂停采访,下面跟随我的镜头,咱们去一下李家村大队的辣条厂,看看这个远近闻名的辣条厂到底如何?”
“李队长,我们能去厂里看看吗?”
“当然可以,我带路。”老爸赶紧说。
李锦秋和苏秀荷跟在人群后面。
“你这个朋友真是雷厉风行,饭都不吃就采访,话说,其他人没有意见吗?”李锦秋指了指其他5个人。
“他们都彼此合作多年了,都了解对方,习惯了。”
“不过,赵迦南确实很敬业,是一个好记者。”李锦秋又说了一句。
赵迦南他们一路来到食品厂。
“李队长,你们辣条厂如今叫李家村食品厂?”赵迦南指着门口的牌子问。
“是的,因为又生产了干脆面和锅巴,就干脆改名叫食品厂了。”
“大队长,他们是?”保卫部大山指着赵迦南问。
“首都来的记者,跟踪报道和采访的。”
大山一个踉跄,差点没站稳,居然是首都来的记者,压力好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