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混在1980 > 第175章 出口创汇
    弟弟要出主意,陈敏肯定没意见。

    在家里,自己收拾他,他吭都不敢吭声,但家里真正拿主意的却是陈凡,包括自己摆摊、开店,都是陈凡拿的主意。

    “回去开家具厂,做办公家具。”

    “这能行吗?”陈敏惊讶。

    内地目前可没有私营企业,只有个体经济一说,私人办厂?无异于天荒夜谈,个体户包括经营者本人在内,人数就不能超过七人。

    “正常手续肯定不行,先在香江注册公司,手续齐全之后,再拿着外汇回去投资办厂,内地能把你当大爷供起来。”

    见陈敏翻起白眼,陈凡没好气道:“钱你不用担心,我这边先拿给你,赚钱了再还我,我是你弟,你还跟我气啊?”

    陈敏苦笑,能说什么?

    从摆摊开始,就是弟弟拿的钱,也确实没什么好气的:“就是咱们做的家具,能卖得出去吗?”

    “办公家具,只要功能实用,前期咱们就主打性比价,内地成本比香江低很多,竞争力还是有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这么办,厂房开在哪里?”

    “要么羊城,要么京城,看你自己,开在羊城的话,进出口方便,运输成本就能省下不少。”

    “还是弄在羊城吧。”

    陈敏马上想到一个人,下乡插队时最好的闺蜜,就是张晓溪的干妈,“囡囡”这个小名就是她取的。

    正好可以拉她过来帮忙。

    “香江这边也要成立销售公司,过两天跟我去趟出版社,我让出版社的人协助你注册公司,再找人教你怎么运作企业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儿,陈敏都有些不好意思。

    自己哪懂什么企业经营。

    陈凡对此也不在意,慢慢来就行,开办家具厂,也不是一开始就要做很大规模,慢慢摸索就行。

    还是那句话,先把人锻炼出来。

    改开的进程还很漫长,八四年才是民营企业的元年,只要把人锻炼出来,以后多的是发财的路子。

    在他看来,这次创业就是给陈敏两口子一个锻炼的机会。

    就像曾阿黎创业,同样先去菲行服饰学习,用了八九个月时间才把人锻炼出来,要不然多少钱都不够赔的。

    “姐,等你的家具厂办起来,我先订一套。”

    曾阿黎凑过来,说道:“出版社的家具也用了很多年,正好可以换上新的,英姐那边人脉很广,前期能介绍不少订单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一品鱼庄,咱家也有股份,这两年鱼庄不断扩张,到时可以把新店的家具业务拿下来。”

    陈敏莞尔,还真是这样。

    做生意,前期规模不大,靠人脉就能吃下不少订单。

    想到这些,她也有了些信心。

    又玩了两天,大伙也都累了,打算在家里歇息两天,陈凡也趁着这个时间,带着陈敏和曾阿黎去出版社。

    看到他们过来,邱文心暗暗松了口气,还好,虽然出版社是后娘养的,但老板还是会过来看一眼的。

    “邱总、钱总,好久不见,王总呢?”

    三位轮值总裁分别是邱文心、钱嘉良、王致和,这一期的轮值总裁是钱嘉良:“陈总,王总去米国处理分社的事务。”

    “坐着聊,阿黎,你泡一下茶。”

    陈凡给钱嘉良递了一根烟,自己也点上:“米国那边的出版社运营情况怎么样?”

    钱嘉良接过香烟,介绍道:“陈总,米国分社的运作,远比我们之前设想的还要顺利。”

    主要是《黑帝国》三部曲在米国发行之后,“chen-fan”这个笔名在那边的名气已经彻底打开,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。

    《饥饿游戏》第一部发行之后,《黑帝国》三部曲积累起来的大量粉丝,纷纷加入到购书的行列中。

    截至目前为止,《饥饿游戏》第一部的销量已经突破500万册。

    对于这样的销量,陈凡并不意外,米国那边的书籍销量一直都非常高,尤其是八九十年代,纸质书籍大行其道。

    后世《饥饿游戏》第一部在米国的销量也高达870万册,三部曲全球销量加起来,超过8000万册。

    不过《饥饿游戏》的发行也不是没有糟心事儿,盗版问题同样非常严重,米国佬在这方面是玩出花来的。

    米国佬本就擅长盗版,工业基础本来就是盗版欧洲的,等自己发展起来,就高喊着保护专利。

    书籍也是如此,自己出版行业干不过别人,那就盗版发财。

    尘凡出版社虽然在米国有分社,可以保护米国发行的版权,但米国佬会玩,把盗版卖遍了整个南美国家。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听完之后,陈凡一阵无语,却无可奈何,那边的大环境就是这样,谁也改变不了。

    英伦的作家,没少联名跑去米国请愿,米国佬搭理他们了吗?

    资本主义社会玩的就是,对我有利的时候,我就保护版权,对我没利的时候,我就口头保护版权。

    反正以后谁再跟陈凡说,米国佬重视版权,陈凡肯定会一耳光抽过去,搓泥……玛的玩意儿。

    不过在米国成立分社,收益还可以的。

    正版卖了500多万册,定价6美刀,销售额就高达3000多万美刀,出版社净利润做到15%,营收450多万美刀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陈凡个人还有10%的稿酬,就是300万美刀。

    就是税收太膈应人。

    按照阶梯报税,陈凡的个人稿酬到账才210万美刀。

    聊了一阵分社的事情,陈凡开始翻看报表,让曾阿黎帮着盘算各项进账,准备抽调资金。

    出版社的收入,主要是《觉醒年代》、《黑帝国》第三部、《饥饿游戏》第一部,以及一些零零碎碎的。

    《觉醒年代》销量90多万套,上下两册共180多万册,而且定价较高,40港币一册,销售额7200万,营收1080万港币。

    陈凡个人稿酬720万。

    《黑帝国》第三部,销量130万册,定价30港币,销售额3900万,营收585港币。全球版权售出600万美刀,其中陈凡拿20%,剩余480万美刀。

    陈凡个人稿酬390港币,外加120万美刀的全球版税。

    《饥饿游戏》第一部,香江销量110万册,定价30港币,销售额3300万,营收495万港币,米国营收450万美刀,全球各地区版权销售460万美刀,这部分陈凡拿20%,版税余下368万美刀。

    陈凡个人稿酬330万港币,米国210万美刀,版税92万美刀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公司还有擦边文学、印刷厂、以及《黑帝国》第一二部零星的入账,但都是小头。

    陈凡核算了一下,自己的账户上应该有1440万港币,以及422万美刀的入账,但之前挪用了1000万港币到内地,再扣税,全部换算港币,账户应该还有2000万出头的港币。

    公司账上应该也有2000多万港币,还有1000多万美刀。

    事实上也差不多。

    陈凡用办公室的电话,给李红英打过去,要从公司账上挪用1000万美刀,李红英那边爽快应下。

    不谈交情,以出版社的盈利,陈凡挪用这些钱,就算还不上,年底直接从分红里边扣也足够。

    钱到账后,陈凡没好意思拍屁股走人,免得让员工以为,自己这个老板只会来公司要钱。

    踏踏实实在办公室里,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完,顺便让邱文心安排一个助理,协助陈敏把公司注册下来。

    等下班时,邱文心还追着问了一句:“陈总,您明天还来吗?”

    迎上那期盼的眼神,陈凡都不好意思拒绝,愣是修改了明天的行程,打算明天继续坐办公室。

    曾阿黎差点没笑出来,出版社的员工也够逗的,老板不在,你们安心摸鱼,哪有盼着老板来的。

    “出版社的员工,还是挺好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是我待遇给够!”

    陈凡可不是无良老板,出版社的薪资都是行业顶级水准,各种福利也都给到位,没有亏待任何一名员工。

    最主要还是员工心里有危机感。

    进入82年之后,香江楼市崩盘,整体经济影响非常大,就业环境变得非常糟糕,大家都担心老板哪天不玩了,大家都得失业。

    就陈凡这种几个月都不来一趟的态度,员工有充分的理由怀疑,陈凡弄这家出版社,就是玩票性质。

    “你就是懒,找什么借口。”

    陈敏瞪了弟弟一眼,就没见过这么心大的,那么大的一家公司,盈利也高得吓人,竟然都懒得管,还得员工求着他去公司。

    回到浅水湾的豪宅,陈敏就喊上丈夫,商量开厂的事情。

    听到小舅子给了1000万港币作为启动资金,张云帆忍不住感慨,人跟人的差距,有时候是真大。

    同样是家人,小舅子是唯恐自己过得不好,有条件就使劲支持,再看自己家那边,就见不得自己好,净想着敲骨吸髓。

    不过贪婪总归是要付出代价的,拿走自己的店铺,张家老三也没过几天好日子,短时间内估计是出不来了。

    张云帆现在也懒得管,自从把店铺兑出去,看清楚那家人的嘴脸后,感觉跟家里的情分已经断得差不多。

    “园园,该忙起来了。”

    曾阿黎喊上赵园园,商量正式启动项目,接下来要忙的事情可不少。

    至于资金,陈凡给了1000万港币作为前期启动资金,已经绰绰有余,没有资金压力,能做的事情也更多。

    PS:第一更到~还有票的老铁支持一下,感谢!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