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假千金回村种田,真豪门痛悔发颠 > 第42章  合作初体验
    “群里有懂自动化灌溉的吗?”

    大白天的,李建斌突然出现,引起群里的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[薛蟠]:我没眼花吧,被朝廷招安的李大哥居然肯出现了!?

    [花花儿]:李大哥,你去夏夏那边了吗?好玩吗?

    [李大哥]:昨天刚到,好吃

    他说着,还把从私人小群里保存的美食图片发到大群里,接着又用520个字的小作文给众人形容这里的景色多美,饭菜多可口。

    本就羡慕的群友更是哀嚎一片。

    水了半天群,也没等到一个懂自动化灌溉的,不过山头还没建设好,现在也不太急着招人才。

    吃过午饭,李建斌夫妻两个歇都没歇,又跑去山上进行具体测量,商量着怎么规划山头。

    夏芜对山头的初步规划就是要分区域,比如种植区和养殖区,果树和蔬菜等品种要分开,既美观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山头土地。

    不过李建斌给她出主意,说养殖区没必要完全和种植区分开,比如养鸡,完全可以在果林里养。

    鸡可以在果林觅食,同时排便也会给果树增加养分,一举两得的好事。

    夏芜此前没有太多相关经验,但她有个优点,爱学习,能听得进去劝告,于是欣然同意李建斌的建议。

    此后三天,李建斌和江真去镇上酒店把东西拿回来,搬到杨国峰家中去住,闲着没事就往雁头山上跑,其他时间就在家里用电脑画图。

    夏芜一开始还陪着他们跑,不过家里的事同样离不开她,确认李建斌二人熟悉了村里山上的环境,不会有什么危险以后,夏芜就任由他们二人忙活了。

    一眨眼,夏芜回村已经有两个多月,当初随口一说种的草莓,成了她现在的支柱产业。冬季正是草莓上市的时间,国内国外多个品种百花齐放,各大商超水果超市也都纷纷推出草莓。

    更别提网上的各种链接团购。

    草莓本就是比较受欢迎的大众水果,哪怕价格一直居高不下,也从不缺少忠实的追捧者。

    夏芜在网上售卖的草莓就是如此,通过视频引来一群粉丝,然后用口感打开售卖的通道,从上架第一天到现在,没有收到过一条差评。

    这些买家除了自己复购,还会推荐给朋友家人,订单量一天比一天多,快超出夏芜的售卖能力了。

    她就种了两亩多草莓,哪怕草莓挂果多个头大,上限就在那里。

    所以适时推出新的产品丰富货架,也是必须的。

    夏芜和杨国峰达成初步协定,在村里找能放网上卖的农产品,由夏芜采纳网友的投票建议上架,品控则由杨国峰来把握。

    最后商量决定上架两种商品,一是冬笋,二是木耳。

    子母山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种腐木,而木耳这东西生长在阔叶树腐木上,喜阴,冬季也有生长,村里人上山采摘不算困难,和冬笋一样,可以在短时间大量提供。

    至于冬笋,那可就更多了,村里现在人少,好多笋都长成竹子了也没人挖,放山林里也是浪费。

    之前夏芜在网上卖冬笋,也只限于在粉丝群里,如今和村里达成协议后,她打算在快抖上也好好宣传一下。

    刚好最近只顾着接待江真夫妻二人,把拍视频的工作抛在脑后,为了账号考虑,她也该发一期视频里。

    这一次,夏芜做了很大的功课,通过走访村里的老人,询问他们关于冬季山里食材相关的记忆,拍一期冬季赶山的视频。

    迷蒙的山雾轻掩常绿的密林,幽静的羊肠小道上,夏芜穿着合乎身材曲线的蓝色布袄,头发扎成俩麻花辫,身后背着背篓,手里拿着一根棍子,就这样突然出现在镜头里。

    她皮肤白皙,五官精致,面容平静,单看长相,并不像是一个忙于农务的人,可她爬山时十分有力,半天都不带喘口大气,从腐叶下找菌子又快又准,又让人不得不相信,其实她是个干活老手。

    其实夏芜在拍视频之前,已经上山很多次,就是为了训练自己找木耳,找山笋,而且不同天气拍摄,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,她这人精益求精,难免要多做几次才能保证做出最好的视频来。

    终于,在山上找到一棵倒下的腐树,上面长满了木耳,密密麻麻的,夏芜十分高兴,让哥哥拉进镜头,给网友展示超绝的视觉效果。

    国人喜欢赶海,喜欢赶山,很多时候都是喜欢这种“不劳而获”的意外惊喜。

    没有过多得付出,大自然的资源就在那里放着,随着潮起潮落,空山雨后,人人都有机会采摘。

    寻找的过程,也是享受快乐的过程。

    把木耳摘了带回去,交给妈妈清洗做菜,夏芜把这个过程也都给拍摄下来,最后再剪辑,一条长达二十分钟的视频就做好了。

    夏芜拍摄这条视频的本意是给村里推销山笋和野生木耳,所以视频里主要出现的食材就是这两种。

    视频刚开始,是夏芜跟村里老人交谈的镜头,聊起冬季蔬菜匮乏,村里老人反驳说山里的东西够吃,一点都不匮乏。

    这些老人手里干着的,是包草莓的活,在夏芜此前的视频里也有介绍。

    怕夏芜不信,杨四叔干完活带着锄头来找她,要夏芜见识见识山里的蔬菜,他身后还跟着杨明远那个皮猴,非要跟着一起去。

    一行人出发,路上杨明远对镜头很好奇,一会儿在小路上奔跑,一会儿突然出现在镜头前,莫名其妙来一句:“夏夏姐,我会上电视不?”

    夏芜:“会,你怕不怕?”

    杨明远对镜头做鬼脸:“我才不怕嘞,几点的台,我让他们都等着看我去!”

    这段视频夏芜保留了,村里出镜的人,夏芜也都提前征求得到了他们同意。

    到河边的竹林里,夏芜还拍到了杨国峰,知道这条视频是为了宣传村里的山货,杨国峰厚着脸皮要来出镜的机会,热心大叔给他们介绍哪里冬笋多,一路上还一直说冬笋好吃,冬笋营养丰富。

    杨国峰颇有一种敢想敢干不怕困难的迷人气质,别人在镜头前多少会有些不自在,他是镜头王者,一条过,就像是平时生活在镜头之下,没有半点不自在,就是介绍山货时热心过头了。

    劳作一下午,夏芜他们收获颇丰,把冬笋带回去处理清洗干净。

    这次刘桂珍留一些冬笋晚上炒菜,剩下的找出一个透明罐子,打算把这些冬笋做成酸笋条子。

    这也是她在网上学的,此前没做过,谁也不知道味道怎么样。

    不过家里冬笋多的很,足够她多做试验。

    冬笋挖好了,就是到山上采木耳,夏芜当然也不是一个人去的,随行的还有石红娘和丘兰几位妇人,几人说着笑着进了迷雾笼罩的山,打破了清冷的寂静。

    当冬日的第一缕暖阳穿透森林照在腐木上的木耳时,镜头下的夏芜如同被召唤一般,发现这些山野里的野生精灵。

    野生木耳的营养价值很高,补血养血,保护心脑血管,富含膳食纤维,促进肠道蠕动。同时还兼具口感独特,爽滑脆嫩等食用特点,出现在餐桌上的频率还是很高的。

    不过大多数人都只吃过养殖木耳,很少吃到野生的。

    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这句话到现代社会仍不过时。

    像这种好东西,也只能在靠近大山的村庄里有品尝的机会。

    不然在市面上买,很容易上当受骗。

    晚饭时分的镜头,杨弘文站在杨家的平房顶上拍摄,放眼望去,辽阔的山脚下坐落着七零八散的房屋,升起的炊烟是家中有人的讯号,黄昏日落,倦鸟归家,人也如同鸟儿一般,纷纷返回家中。

    镜头从远及近地拉到厨房,刘桂珍和杨国俊在厨房里备菜,炒冬笋,炒木耳,烙饼……

    夫妻两个一边做饭,一边聊着山上找木耳的趣事,菜炒的差不多了,刘桂珍夹一筷子,让夏芜凑上前品尝咸淡。

    “好吃不?”

    “好吃!”

    夏芜绝没有半分伪装,自己辛苦上山摘来的,既享受到了采摘的乐趣,又享受到美味,心里的满足足以把这道菜推上美味的巅峰。

    视频在一家人坐在堂屋吃饭,其乐融融,镜头逐渐拉远,出现标题字幕中结束。

    整体来说延续了夏芜剪辑视频一贯细腻悠扬的特色,山脚下的乡村,在杨弘文的镜头里如同静谧沉稳的少女,一点点被人揭开神秘的面纱,展露出迷人的神态。

    杨弘文的拍摄,加上夏芜的剪辑,让视频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。

    就是这样的魅力,为夏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粉丝。

    江真和李建斌近在眼前,亲自见证了夏芜和杨弘文拍摄的全过程。

    他们知道杨弘文有些异于常人,平时杨弘文不怎么说话,行为举止如同七八岁孩童,那种幼稚的反差感出现在一个成年男人身上,任谁都能看出他的不正常。

    可在拍摄视频时,杨弘文身心灌注,无比认真,他一天摄影都没学过,只是拍自己所见,拍他想拍,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。

    透过他的镜头,好像能看到他的内心世界。

    让好些人提前看过视频,确认没什么问题后,夏芜就把视频上传到快抖了。

    这是她签约快抖后发布的第二条视频,因为是独家签约,快抖毫不吝啬给她推流,再加上夏芜现在积攒一些粉丝量,当他们看到又是一期高质量视频之后,很多人自发地花钱给她买推流。

    不出意外地,这条视频成了夏芜新的流量高峰,每次刷新,后台的播放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上涨,评论、转发、点赞,每分每秒都在跳动。

    随之而来的,就是被视频吸引到的粉丝提问,他们想尝尝冬笋和野木耳,不知道有没有渠道购买。

    这正中夏芜和杨国峰的下怀。

    夏芜回答网友的评论,说现在这个季节冬笋比较多,可以上架,但是野木耳数量有限,即使上架可能也不会满足购买。

    她这样说,越发激起网友的好奇心,一个劲地催她上链接。

    “我跟你们说,这样的好事对咱们村来说是百年难得!我好不容易求人家小芜,给咱争取到这么一个挣钱的机会,你们要是想挣钱,想过个好年,就得好好干!”

    “进山摘木耳,要有经验的进山,年纪大的,腿脚不方便的,你们就别进山了,万一有啥危险,得不偿失!没人给你们负责,都要做自己安全的第一守护人,明白不!?”

    “支书,那我们不进山,能不能挖冬笋,有人收不?”

    “我再说一遍,人家小姑娘忙得很,不直接收冬笋和木耳,你们摘的木耳挖的冬笋,都先送到村委会去,我得先验收,我要是没在,就让国涛验,合格的才能拿去卖,不合格的你们还得带回去!”

    “啥样的叫合格啊?”

    “看这里,都看我手上!”

    村委会前的空地上,摆了一排排的长板凳,杨国峰把村里人用广播都给叫来了。

    这次他劝说夏芜拍视频帮村里卖山货,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,杨国峰激动坏了,决定把这件事做大做好,为此十分重视,还特意开会说明。

    他手里拿着一根刚挖回来的冬笋,用喇叭喊道:“像这样个头,正是口感好的时候,不至于太老,也不至于太小,没有破损,这就是合格的冬笋。”

    “人家网友离咱们十万八千里远,对咱们来说就是陌生人,一个陌生人出钱买咱们的东西,那事什么精神?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!你说,你们钱挣了,能对不起人家的信任吗?”

    “那不能,肯定得给人家好的呀!”

    村里人笑着附和,他们有时候也会自己挖冬笋带到镇上卖,价格不高,也没见谁故意卖不好的笋,那多黑心啊。

    都是一个地方的,被人戳脊梁骨。

    杨国峰费尽口舌,开会讲了一个多小时,总算把其中利害给讲清楚了。

    从明天开始,腿脚好的年轻力壮些的,进山找野木耳,腿脚不好的经验老道的,去挖冬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