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再一次回到边地,大同乃至雁门关各地的气氛大为不同,乡野都在抓紧修葺检查自家的民堡,该加固的地方加固,纷纷储备粮食物资。
与京畿地区完全不一样,那边并无变化,至于更远的内地,只怕根本不知道。
回到雁门关后,王信清点了各军。
因为鸟铳和佛郎机还不能自行制造,需要等薛岩的消息,所以鸟铳手和炮兵数量分别还是五百名和一百二十名炮兵,并没有增加。
弓兵倒是增加了,由一百名翻了三倍,变为三百名,然后是骑兵,骑兵目前有近三百人,绝大部分能保持一人双马。
步兵只有不到一千三百人,而且以车兵为主,步兵与其他兵种的比例达到了一比一,单纯的步兵数量更少,只占全军的一两成。
骑兵将领以张灿马范为主;炮兵将领以汤平为主;弓兵将领以李武为主;车兵将领以赵雍为主;步兵将领以刘通赵胜为主。
河西营的步兵与外头的步兵不同,不但比例极低,而且属于精锐中的精锐,是刘通精挑细选出来的,配合着鸳鸯小阵的战术精神,是整个车营防漏补缺的重要力量。
没有调动各地的守军,几日后,河西营集结雁门关关城。
周围遍布旗帜,颜色五花八门,形状各有不同,旗帜下各部严阵以待,纹丝不动。
虽然夏日炎热,战场上为了保命,士兵们还是愿意穿戴盔甲的,如今是集结操练,所以也在校场上穿戴,平日里不穿。
离开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,王信打量着各部的精神气,自己离开的日子里,各部有没有按照自己的命令严格做事,现在就是检验成果的时候。
将领们大气不敢粗,知道将军在考核他们,虽然心里自信,仍然不免忐忑,担心出了意外。
王信先来到弓兵阵营,李武紧跟着王信。
三百名弓箭手背着弓矢和箭壶,腰间挎着腰刀,身上穿着棉甲,棉甲的防护力不如铁甲,却胜在轻便,更适合技术兵种。
弓兵不光是技术活,还是力气活,所以弓兵的伙食很足。
一张张脸都很饱满,精神气十足的望着将军,王信满意的点了点头,这才叫做兵,不是给一根木棍,饿得皮包骨,也能叫做兵的兵。
王信夸奖道:“不错。”
第一个得到将军的认可,弓兵们脸上露出得意,为了尽快适应弓箭,这一个多月来没日没夜的练习,幸亏缴获的弓箭多,所以顾不上弓矢的使用寿命。
“可惜多是短弓,以后还要练长弓。”李武脸上露出遗憾。
三百名弓兵里,背着长弓的才一百人,其余的背着短弓。
弓矢的制作时间比鸟铳都要长,因为在关外缴获了很多弓矢,所以才能扩充弓兵数量,可胡骑的弓矢比较软和短,方便在马背上使用,射程却不如长弓。
“先训练着,总比没有强。”王信笑道:“起码可以向敌人拉弓射箭,而不是手持兵器站在原地,对远处的敌人无计可施。”
李武摇了摇头,又说道:“不过才练了个把月,离合格还早着呢。”
虽然河西营待遇一向不错,士兵们被操练的也不错,从这些士兵中挑出来的都是好苗子,可想要成为合格的弓兵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,至少还要培训半年以上。
旁边的郑浩听到将军和李武的对话,脸上一脸无语,忍不住想笑,使劲的憋着。
一般而言都是下头的人拼命夸自己,哪里有像李武这样的。
王信对李武却很满意,并不是李武拍自己的马屁,他主动唱红脸,自己好来唱白脸,让士兵们喜欢自己,而是李武真心觉得手下们有很多不足。
需要知道弓兵是技术兵种,哪怕皇帝开口,各种承诺,事实就是事实,改变不了的,不可能一个多月就能训练出一支合格的弓兵出来。
车兵问题不大,步兵问题也不大。
至于炮兵和鸟铳兵,王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,目前只能等,把希望放到薛家身上。
原本计划是三千人,实际上还是两千五百人,受限太多,王信要的不是普通步兵,而且养兵成本很高,并无法快速的扩张。
太阳越来越大,气温越来越高。
王信检阅了诸部,总共用时不到半个时辰,很快下令解散。
“西门的守军士气怎么样?”王信笑着招呼方化。
方化是雁门关西门守备,并不受自己管制,但受自己调遣,犹如曾经的自己与冯庸的关系。
冯庸没有压住自己,但自己压住了雁门关的将领,还选拔了一批上来。方化就是其中之一,也是自己最看重的,把重要的西门交给了他。
“将军上任以来,不但不克扣补助,还能如期发放,下面的士兵各个满意,对将军赞不绝口。”方化恭敬的回道,情不自禁露出笑容。
“那就好。”王信笑道。
雁门关的军事体系分为两部,一部是河西营的机动部队,一部是各地守军,以当地民兵为主,河西营由王信亲自带领,各地守军也听命王信,但是后勤控制在地方,而且也受地方官府和大户的影响。
河西营不提,守军的方法在王信看来有利有弊。
弊端的确很多,可好处是便宜。
地方提供的一千五百多守军,每个月花费总共才千把两银子。而且不来服兵役,闲时也要参加民役,或者去县城参加操练,服兵役还能有补助。
除去口粮等,每个月才几钱银子的军饷,对于这些在本地服兵役的百姓而言,只要不打仗,补助能如期发放,心里并不抗拒。平日里他们很难有额外的收入,忙时也能抽空回家帮忙,不影响田里的收入。
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,雁门关的守军一样被喝兵血。
虽然才千把两银子,但是在下面军官的也眼里却是油水,于是民兵们苦不堪言,不愿意服兵役,来了之后逃亡的居多。
各地守将也乐意这些人逃回去,他们吃空饷更方便,唯一的缺点是胡人真要是闯了过来,各地关隘哪怕仗着地利,明明可以挡住胡人,却因为没有几个守军,或者沿途兵堡守军没有向后方警示,以至于被胡人轻易闯关。
明明只需要千把两银子的事情,就能让雁门关的城防体系发挥作用,结果因为这千把两银子被贪污,导致别的地方遭受更大的灾害。
看起来不可思议,王信却并不觉得奇怪,贪小钱酿大祸的事例数不胜数。
“将军,我能不能加入河西营?”方化忍不住问道。
“为什么?”
“跟着将军容易升官。”方化诚恳道。
“哈哈。”王信忍不住笑了,拍了拍方化的肩膀,“好好做,有机会的。”
精兵用来干什么?
用来对付强敌。
河西营才两千五百人,成军不到两年,支出的费用却足够雁门关一千五百守军使用二十年,这就是为什么和平年代不养精兵的原因。
何况内地承平百年,百年是什么概念?
王信很清楚自己的道路。
保家卫国。
越是需要自己的时候,自己义无反顾,不负众望;越是不需要自己的时候,说明是真不需要自己,那自己当然当一个太平小将。
如果不需要自己,那么别说以文制武,就算是让自己解甲归田,那也是毫不犹豫的。
埋头做事,抬头看路。才能在需要自己的时候,召之即来,用之则胜,不需要自己的时候,自己也能稳如泰山,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。
自己的道路始终不变,对得起天下人,也对得起自己。
送走了方化,王信招来赵雍和汤平。
“我信任赵雍。”
“我信任汤平。”
“你们两个我都信任,不要再闹矛盾了,影响了河西营,我就会惩罚你们两个。”
王信笑道,虽然是笑着看向二人,语气却不容置疑。
两人面色僵硬,如果不是将军,谁也不会先服软,如今却不敢置气,只能硬着头皮拱手,互相让了一步,有了台阶,两人气氛缓和了不少。
“我明日去大同,见见张文锦。”王信看向赵雍,又说道:“我已经交代了郑浩,你帮我约代州的那帮大户,等我从大同回来要和他们商谈。”
赵雍连忙提醒:“那张文锦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,将军如果不付出些什么,恐怕他不会松口。”
“现在由不得他。”
王信冷笑:“没有敌人的时候,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是功是过他们说的算,可战报会撒谎,战线却不会撒谎,有了敌人,功还是过,敌人可不会听他们的。”
之前的责任,全部推到了自己和冯庸的身上,接下来能不能平定胡乱,张文锦自己负责,他以为他是王化贞?
就算他是王化贞,也得向他们这些负责去打仗的将领让步。
以前自己忍让着他,不是因为他是文官,而是因为没有敌人,可现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敌人,那自己对他就硬气起来了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