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红楼兵圣 > 第215章 找上门
    许多人在等内阁的消息。

    督察院。

    李成贤的班房来了不少人,都是督察员里的御史,为了大同巡抚御史张文锦的事。

    “张文锦没有错。”

    “他在大同做的都是好事,于公于私值得赞扬。”一名年轻的御史激动道:“此人名声极好,为官清廉,深受地方百姓爱戴。”

    众人知道年轻御史是张文锦的同乡,年轻御史能第一个仗义出头,许多人面上露出赞许。

    “的确怪不到张文锦头上,错在冯庸,他这些年在大同当土皇帝,积弊难返,才有了今日之事。”随后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
    “冯庸在京城关系不小,定会联络一些人为他说话,替他开脱罪责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一个人叫做王信,此人只是游击,倒是可以往他身上推,有他帮忙分担责任,冯庸不敢太过得罪我们,他要是聪明的话,就会往王信那边使力。”

    “此言有理。”

    众人纷纷点头。

    他们把责任往冯庸头上推,冯庸如果没有退路,必然会向他们反抗,他们如今给冯庸又找了个背锅的,而且王信和冯庸有仇,那么冯庸的选择一目了然。

    到时候,张文锦的责任被摘了出来,冯庸忙着把责任往王信头上推,事情完美的解决。

    至于王信怎么样,又或者冯庸与王信闹到什么地步,他们并不在意,而且他们是御史,身份清贵,反过来又可能是冯庸求着他们帮忙为他说话。

    李成贤摇了摇头,“张阁老已经去见王信了,等张阁老的信吧。”

    因为以文制武的合作,督察院大部分御史选择支持张吉甫,张吉甫入京虽然不久,可威望却升的非常快,加上他的权利,已经隐隐不弱于周道丰这位首辅。

    “张阁老见王信做什么?”

    众人猜不透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王信穿着一身常服,在张府管家的带领下,来到张吉甫的厅,张吉甫笑着张望进屋的王信,仿佛没有发生最近的事情,两人之间的关系仍然和以往一样似的。

    王信露出笑容,又拱了拱手,笑道:“阁老,好久不见。”

    张吉甫伸了伸手,请王信坐下,管家带着人奉上茶水,然后和下人们离开。此次没有大张旗鼓,张吉甫也没心情摆弄别的,厅里只有二人。

    “那些御史的弹劾,你不要理会。”张吉甫开门见山。

    “阁老是让我承认?”

    大同关外发生的事情很重要,明眼人都看得出大同面临巨大的危机,那么到底是谁的责任,这就是官字两张口了。

    “是的。”张吉甫面色不变的承认,并不担心王信的愤怒和反对,仿佛底气十足。

    王信倒也没生气,只觉得好笑,感慨道:“诸位御史认为张文锦不但无过,反而还是有功,末将相信以张阁老的眼光,必然看得清楚事实真相。”

    如今朝堂上的主流声音,认为真正有过的是冯庸和王信,张文锦不过是替二人补锅而已,如果不是张文锦的负责任,局势会更加危险,所以朝廷应该奖赏张文锦。

    指鹿为马,朝堂上竟然如此多人不要脸。

    “为了达到以文制武,些许委屈可以承受。”张吉甫平静道:“但是我认为以你之才对朝廷有用,且是个忠良之将,弃之不用太过可惜,所以我请你来,而不是请冯庸来。”

    王信没再说话。

    张吉甫知道王信是个聪明人,不是单纯的武夫,耐心道:“正确与否不重要,谁的责任也不重要,以文制武才重要,大同稳定才重要。”

    “阁老对我有什么安排?”王信问道。

    “你回去大同,辅助张文锦搞定河套地区,镇压河套叛乱。”

    好嘛,有些文官的不要脸,实在是值得人学习的精神。

    锅要让自己背,事情要自己做,麻烦要自己搞定,功劳还是他们的,自己也算是经历了大风大浪,如今自己都想当文官去了。

    王信也没奇怪,张吉甫此人,只看实际,不看对错,倒也一直如此。

    “我有什么好处?”王信问道,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,直接说道:“冯庸不可能回大同,朝廷目前只有指望我,总不能指望东军提督。”

    朝廷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将军,只不过呢,目前而言,最合适的只有自己。

    冯庸肯定是回不去的,冯庸一回去,大同又回到了冯庸手里,不是张文锦可以应对。京营里真正能打仗的只有东军,东军已经分了部分到九边,朝廷又在压制朱伟,如果让朱伟出镇大同,等于前功尽弃。

    至于其他边军也能调,可张吉甫的以文制武之策也失败了,至少要拖延个几年。

    张吉甫当然不会愿意,为了他的目的,放眼四周,也就唯独自己了。有两三千人马,但只是个游击将军,还能打仗,所以让自己回大同,解决关外的危机,对朝廷是最有利,也最符合张吉甫需求。

    张吉甫知道王信是个聪明人,言语上骗不住他,也没打算骗他。

    “平定大同关外叛乱,将功补过,朝廷还会同意在大同分立一路,任命你为参将率领此路。”张吉甫解释道:“你太年轻了,给不了你总兵。”

    率领一路,虽然不是总兵,实际上已经是总兵,只是没有总兵之名而已。

    张吉甫这样的安排才是老成之举,避免日后对有功之士升无可升,王信并无不满,不过王信更看重的是别的事,“兵部压制我属下功劳之事,阁老怎么说?”

    张吉甫痛快承诺:“一并升之。”

    王信笑了。

    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江湖就有纷争,所谓时势造英雄,全赖同行衬托。

    阉党的崛起,是因为东林党在辽东对后金的无能。

    大清的成功,是晚明的失败。

    同样的道理,文官要是真有本事把大同治理好,那还有自己什么事?自己当然是马放南山,刀枪入库,乖乖接受以文制武。

    王信心里暗叹,果然友商是傻逼,自己能稳如泰山,全靠同行衬托,倒不是自己真的比谁厉害。

    见王信没有反对,竟然痛快答应,张吉甫不但没有高兴,端起茶杯默默的喝茶,心里头不禁嘀咕,此子实在是沉得住气。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