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红楼兵圣 > 第212章 大同风起
    刘通从京城回到雁门关,带回来将军的消息,许多人连忙赶来打听,此事,赵雍还在大同,还未返回。

    虽然才不到一个月,刘通却感觉到气氛不同,没有将军在时的团结一心。

    “刘通。”

    汤平赶来,热情的抱了抱刘通,迫不及待的问道:“将军怎么样?”听闻,刘通一脸笑容,汤平还是和以前一样,性子没有怎么变过。

    “将军在京城还好。”

    “那将军什么时候能回来?”

    刘通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汤平了然,鄙视道:“朝廷一向如此,当年在扬州时,也是忌惮将军,朝廷自己不做好事,也不允许别人做好事,这狗日的朝廷。”

    刘通连忙左右看了看,上前一步阻止汤平,笑骂道:“你都是守备了,嘴上怎么还没有个把门的呢。”

    “我天不怕地不怕,也不是一日两日,当年在扬州的时候,我还说过更狠的话,怕个什么,你们怕,我可不怕。”汤平不以为然,只觉得刘通虽然武艺高强,能力出众,终归还是胆小了些。

    刘通摇了摇头,也没有反驳,只是提醒:“以前我们身份低微,没有人盯着,自己人之间说话不要紧,如今树大招风,祸从口出的道理,难道还要我来教你。”

    汤平不同意,反而冷笑:“连态度都不敢表明,如何证明对将军的忠心。”

    “将军看人不会错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可不一定,知人知面不知心,将军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,那是将军对兄弟们好,将军重感情,可不是每个人都是讲义气的。”汤平有自己的看法。

    刘通说不出来,问道:“难道你发现了什么?”

    “哼哼。”汤平冷哼两声,眼神变得凶狠,厉声道:“要是真发现有人敢背叛将军,也不用等将军开口,我先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杀了此人,免得脏了将军的手。”

    “到底怎么回事?”刘通隐隐担心,生怕汤平胡来。

    “没什么。”汤平也希望只是自己瞎担心,实在是大同的事情,令他太过震惊了。

    冯庸虽然是将军的敌人,可冯庸的那些亲信将领受了冯庸多年来的恩情,结果呢,那巡抚御史才用了多久,不费吹灰之力就拉拢了许多人过去。

    汤平认为这些人都是叛徒,都是不讲义气的人。

    冯庸并不是庸人,而且身为节度使,更用了十余年之功,也没有看清楚人心,平日里,个个必然也是表现的讲义气,重感情,才能获得冯庸的信任。

    刘通拍了拍汤平的肩膀,安抚道:“老伙计,将军在京城真没有遇到刁难。”当初解散扬州营,他们那些人中,汤平的反应最大,连官都不要了。

    汤平冷笑:“没有受到刁难,为何没有回来呢,我也不是瞎子,朝廷指望那巡抚收拢大同兵权,连带着将军,赵雍去了三日未归,我看啊,那巡抚御史正拉拢赵雍呢。”

    “赵雍不会背叛将军的。”原来汤平是担心赵雍,刘通反应了过来,亲自打包票。

    赵雍原来是罗明手下的亲信将领,扬州营解散后,自己奉将军命去了罗明手下继续抗倭,与赵雍的关系不错,后来将军重返东南,赵雍加入将军,自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汤平没再说话,如果将军能看透人心就好了。

    刘通心里一沉,平日里将军在的时候,大家不知不觉,结果将军不在,离开了才一个月,众人像是缺了主心骨,各个变得心思不宁。

    自己在京城跟着将军没有察觉,等回到雁门关,明显感觉到了变化。

    陡然间,刘通想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,一直被他们所忽略。

    河西营成军才多久?而且几千人的队伍,来源却复杂的不行,有原来的京营,有原罗明部,有原扬州营等等。这样的条件,内部不合,矛盾重重才是应该发生的事,也是兵家大忌,根本不会有将领如此带兵,唯独河西营在将军的带领下,成军之初就团结一心。

    将军在的时候,大家都不会多想,而将军不在了,每个人的想法就活跃了起来,并没有消失的矛盾开始浮现出来。

    刘通只能转移话题,问起了雁门关的事,并且带回了将军的吩咐。

    第二日。

    刘通抵达广武城。

    在城外的空地上,围着山脚有一圈跑道,跑道上安插了许多半截木桩,木桩的上面又立着一个稻草人,与人一样的高度。

    “嘚嘚嘚。”

    许多身穿号衣的汉子骑着马,绕着跑道跑,一手握着缰绳,一手握着木剑,快速的骑马中砍到每一个稻草人,因为是训练用的,并没有砍实。

    “好多人不熟练啊。”刘通看到后说道。

    “才练了多久,熟练才奇怪。”张灿也穿着号衣,一则越来越热,二则只是操练,所以都不戴甲。

    “别的事情将军不是很担心,唯一不放心的就是骑兵,叮嘱我回来一定要告诉你,让你不要松懈,趁着空闲的时间,把骑兵赶紧练起来。”

    河西营最初只有一百骑兵,而且是一人一马,持续作战力不强,平时无所谓,等上了战场,打一仗下来,恐怕许多骑手没有马可用。

    如今有了七百匹马,并不是所有的马适合当战马,但是五六百匹还是可以供应的,按照将军的要求,骑兵数量要扩张到三百人。

    一部分从铁甲骑兵俘虏中挑选,一部分从自己的队伍,步兵中挑选精锐出来培养为骑兵。

    铁甲骑兵俘虏的挑选,是将军临走前亲自安排的,这些人经验丰厚,不需要培养,保证平日的操练就够了,最麻烦的是从自己队伍里挑选的步兵。

    很多人没有骑马的经验,需要从头培养,非常的耗费精力和资源,事倍功半。

    “唉。”张灿叹了口气,忍不住道:“将军太过谨慎了,要是我的话,那些个铁甲骑兵俘虏,剔除原来的军官,留下的士兵都可以招募进来。”

    这些人本身是精锐,留下来只会精益求精。现在他们要自己把步兵从头培养成骑兵,张灿认为太得不偿失了。

    刘通虽然也无法理解,却说道:“将军有将军的安排,我们要是能看懂,本事可就大了。”

    这倒是。

    张灿服气,点头认可。

    “你们骑兵好是好,就是太贵了。”刘通看着空旷的山丘,繁盛的草绿,心情大好,还能看到山腰里一群吃草的马匹,不禁感慨。

    张灿露出得意的笑容,自信道:“这么贵,将军还要维持骑兵,不更说明骑兵的重要性。”

    刘通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以前在东南作战的时候,没有感觉骑兵的重要性,因为遍布河流,马匹不容易过河,所以很多时候,骑兵还没有步兵方便。

    等到了北方,哪怕是大同这样以山岭地势为主的地区,骑兵的作用也极其关键。

    犹如之前在关外作战,虽然打了胜仗,其实也很憋屈,完全是被动的挨打,靠着局势让别人主动来攻,就算击败了对方,也无法做到歼灭对方。

    幸亏将军在东南作战的时候,也没有忘记培养骑兵。

    有和没有之间,哪怕只一百骑兵,态势也是天壤之别,如果不是当初有一百骑兵在手,局面会被动到底,伤亡很可能超过两位数。

    将军与倭寇作战两年,总共的伤亡数也才和前番出关后,与敌方骑兵作战的伤亡数持平。

    想起离开京城时,将军提出的忧虑,刘通只觉内心烦闷。

    胡骑最大的优势是居无定所。

    无边无际的大漠才是胡骑最大的凭仗,靠着游牧的生活方式,能做到独特的作战战术。前番打击了单于部,震慑力大板升诸部,如今是最好的时机。

    利用大同目前的,重新在草原上定下规矩,形成人人遵守的格局,只要稳定了下来,一切都简单了许多。

    最怕的是不稳。

    就像承平百年的东南不可怕,可怕的是战乱百年的东南,战乱年代里,老百姓流离失所,苦不堪言,可另一方面,人命不值钱了,打起仗来就不要命,总会杀出几个盅王。

    京城的纷争,大同的内斗,乃至河西营的思想松动,刘通生出了浓烈的危机感。

    朝廷应该让将军早日回到大同才对。

    让将军为朝廷打下一个太平盛世不好么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六月,团山。

    边关互贸的关隘,牧民们驱赶牛羊,带着牛角、皮毛等货物来到此地,接下来要到九十月份才会重开贸易,最后一波的集市,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贸易的牧民不敢错过。

    商人们在集市上与牧民交易,仗着掌握了市场,控制了定价权,而且又是接下来几个月最后一次的贸易,所以把价格压的极低。

    茶叶、盐巴、棉布、丝绸、棉袄、麻油、梳子、铜镜、胭脂、香料.每一样都是牧民或者台吉们需要的,丰富的商品,令他们又爱又恨。

    一群骑手离开团山,穿着普通牧民服的欧彦虎勒住了马。

    “周人的贪婪,会害了他们。”

    欧彦虎冷笑几声,回头看向手下们,大声说道:“周人坏得很,骨子里就贪婪,一直欺负我们,我们要杀了他们,抢光他们的货物,杀光他们的男人和小孩,骑他们的老婆女儿,才是最快乐的事。”

    众人精神大震。

    大周的女人皮肤白,又爱干净,身上是香的,想想都按耐不住,奈何大周的军队太强大,没有人敢乱来,眼神复杂的看向台吉。

    欧彦虎看到了手下们眼睛里的欲望,越发露出得意。

    莫必胜肯定不是胡人,他老了,像周人一样的保守,害怕失去这个,担心失去那个,有什么好怕的,他们生在马背上,居无定所才是应该的。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