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> 第212章 兴华元年
    嘉庆三年,元月初一。

    新年来到了。

    今年的新年,可比大汉起兵以来的前两个新年,都要来的不一样,因为大汉终于也要有自己的年号了。

    新年的当天早上,聂宇难得起了个大早,天还未亮就爬起来,穿戴好了一身非常正式的王袍,头顶也戴上了往日完全不戴的九旒冕冠。

    古制,天子十二章、王九章、公七章、侯五章,汉王正好就是九旒冕冠配九章衮服。

    衮服很讲究,上衣绘火、山、龙、华虫、宗彝五章花纹,下裳绣藻、粉米、黼、黻四章花纹,合起来共九章花纹,少了天子的日、月、星辰,但好歹也能用得上龙纹了。

    聂宇虽然说了不要太讲究,那样是在耗费民财,但架不住下面的官员坚持,非说什么改元建新是在鼓舞人心。不搞得隆重讲究一点的话,容易让百姓误会,觉得大汉还是反贼,而不是正统。

    聂宇实在拗不过,就连一直被缺钱折腾够呛的林文昌,这次都没有反对,反而大力坚持,还说户部可以挤一挤改元祭天的花费。

    都这样了,那就由这些人去吧!

    祭祀大礼也不是天天要搞,坚持祭祀典礼那是在敬天法祖,不是什么开历史倒车,就算现代的民间不也还有祭祖清明嘛!

    典礼前后花的时间不长,主要就是稍微补上了之前的称王仪式,并向上天祭告大汉已经立国,确定了年号寓意。

    虽然只是一个王国,但王国也是国家了,横竖都是伪清不能容忍的存在。

    祭天结束,正式改元建新,定正月初一为兴华元年,废伪清乾隆年号,用电报通电湖广全境。

    后续年号更新,地方官府和学府会慢慢通知百姓,不会影响到农耕四时。

    改元过后,回王府吃宴。

    新年了,汉王作为君主,肯定得邀请臣下赴宴吃饭的,这也是在增进汉王跟臣僚的感情。

    摆宴席的钱来自汉王府的内库,肯定是不能从国库里面拿钱,国库、内库在大汉称王建制以后,就定下了制度分开。

    内库就是内库,国库就是国库,内库的钱国库不能动,国库的钱内库也不能伸手。

    聂宇之前特地记了账本,那两锭金银就相当于是他提前预支的,甚至不能是从国库借的。因为钱是左观澜在桂阳银监带回来的样银,还没有进入到国库、内库的分配计划,所以并不算汉王伸手往国库拿钱。

    聂宇把钱分的那么细,也是为了未来而考虑,反正他这一代帝制是肯定终结不了了,只能尽可能的定下制度,防止后人乱来搞事情了。

    作为开创之主,大汉国库、内库对他而言,能有蛋的分别,真想拿钱谁会反对他?

    新年宴席由内库出钱,算是汉王邀请群臣过节,这也会成为以后的定制。日后的大汉出了皇帝,那请群臣吃饭只能自掏腰包,别想在国库走公账报销。

    宴席整体还算丰盛,没有太多山珍海味,但基本的鸡鸭鱼肉还是有的,还用上了汉王府的神秘香料(味精),菜品也都是没见过的新菜式。

    一顿宴饮,群臣吃的很满意,君臣尽欢了。

    散宴,没有议论国事,群臣放假半天,回去陪伴家眷。

    聂宇同样回王府,陪伴王后、王妃,以及太上王老爹一起吃家宴。

    老爷子今天挺高兴,既是过新年了,也有儿子当王了,还废了自己跪了几十年的伪清皇帝的年号,自己给自己取了个新年号,就连儿媳妇也快到临产期。

    他们聂家这么多代,终于也要出皇帝了,儿媳妇也要给他生个孙子孙女出来。

    三喜临门呐!

    晚些时候,老爷子太高兴,一不小心就喝高了,被人抬回去休息。

    聂宇陪伴王后、王妃一起听了会唱戏,听到他快睡着了,王后、王妃这才意犹未尽,准备回去休息。

    翌日。

    聂宇从王后院落出来,王后陈蕙兰快要临盆,他不能再去王妃刘氏那里,得作为丈夫陪伴待产。

    出门前,王后身边丫鬟杏儿很贴心送上来一件皮裘大麾:“大王,娘娘说了,今天虽是大年初二,但早晨甚寒,莫要冻着了身子。”

    杏儿上前踮起脚尖,亲手把皮裘大麾给聂宇披上,两只柔嫩小手似是无意划过他的脖颈。

    如此明显的动作,聂宇又不是钢铁直男,这都看不出来,但他只是一笑置之,接着便迈步踏出院子。

    称王了之后也累啊!

    明明只有一省半的地盘,后院就一个王后,一个王妃,这就开始有着“争宠”的迹象了。不过也有可能是王后听到了外面的风声,为了体现自己的贤惠体恤,主动给汉王先找妃子开枝散叶。

    这些陪嫁丫鬟说是陪嫁,但其实已经没了奴契,她们现在所以这么干,肯定有王后的暗示授意,但归根结底也是自己愿意。

    能嫁给汉王,能做汉王的妃子,那肯定都是想着搏一把。

    聂宇看破不说破,反正将来他的后宫肯定更忙活,那么多的政治联姻是免不了的,总得有需要笼络团结的对象,小到豪族权贵,大到外藩属国。

    大明一朝,就有过不少的外藩嫔妃,就算伪清的皇帝,那也是要为了统治,去纳蒙古、满汉八旗的妃子。

    比如孝庄、香妃……

    要说这两位长得好看,那几乎是不可能的,长的柔弱好看的,在蒙古当时的寒冷环境下,绝对活不长命。

    兴华元年,大年初二。

    聂宇披着皮裘大麾,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处,开始新一年的正常办公。

    实际上,早在新春年节前,汉军就已经在陆续准备开拔,兵分三路,一路往北,一路往西,一路往东。

    百姓可以欢度新年,君臣们难得大年初一休息一天,军队可是完全没得休息,在襄阳等地的情报司同样也没得休息,打仗是不能停的,雪稍微一化开,军队就得开拔出动。

    兵贵神速。

    聂宇这位汉王都开工了,其他文臣们自然也得跟着连轴转,他们倒是没有什么怨言,谁让他们这是在造反呢!

    造反就是这样,不是请吃饭,还想要有休息,休息一下可能都得出大事。

    聂宇翻开奏章最上层第一本,就是大都督府递上来的电报译文:“北路军(白楠)已经沿汉江进抵襄阳府,宜城县不战而降,大军首战旗开得胜,正在进兵襄阳府城!”

    聂宇微微点头,这新年开工第一天就有好消息,当下批复:“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接着第二封奏章,还是大都督府递上来的战报:“东路军(杨芳)顺江而下,目前已进抵嘉鱼县,下一步准备进兵蒲圻县。”

    聂宇批复:“可。务必今年之内,扫平汉阳、武昌二府不臣。”

    第三封战报:“西路军(何顺安)进抵宜昌府,巴东县白莲教义军守城不降,何将军正待攻城!”

    聂宇批复:“可。白莲教贼寇祸民害民,不必有所顾忌,应举兵尽灭之。”

    连续批完三封大都督府的战报奏本,大都督府属于军事直辖机构,奏本的优先级排在第一,所以一般都会放到最上面。

    批复完湖北出兵的问题,接着还是大都督府的奏本,只不过是水师大都督府的上奏,不用看署名聂宇都晓得是雷大彪送上来的。

    因为用词过于粗鄙了,可以看出还是很努力的造词,里面甚至还有部分文绉绉的词句,但那种生搬硬凑,骨子里的草莽气是去不掉的。

    大致翻译过来就是:“大王,我,雷大彪,打钱!”

    摇了摇头,聂宇还是提笔朱批:“户部给他钱。”

    朱批的也很粗暴,生怕这雷大彪看不明白,这家伙能认识字,写出这本奏章就很不错了。

    想了想又补充一句:“讲武堂派个文教官给这厮做幕僚副手。”

    等批完了这家伙的要钱上奏,聂宇才接着抽出下一本,这下一本总算来了点好消息。

    靖州、沅州请降了!

    没办法,宝庆府的瑶王蓝金龙被汉军灭掉,一下子就带来了连锁反应,靖州知州都被吓尿了。

    虽然靖州和宝庆府有雪峰山阻隔,但一座天险能有屁用,靖州南部到现在都还动乱没停。万一雪峰山挡不住汉军,或者沅州府先靖州一步投降了,那靖州不就腹背受敌了吗?

    靖州知州趁着沅州知府一个不注意,就率先发出了请降表,还竖起了大汉旗。等沅州知府知道,这家伙连细想一下都没去细想,就跟着麻溜竖起了大汉旗。

    大汉在湖南最后的两块未收之地,就这么被宝庆府瑶王的身死,给吓到投降内附了。

    这同样也是汉军一连胜利下,再加上清军连续损兵折将,北边是湘西苗部、西面是云贵仲苗、南边是广西峒苗,靖州、沅州早就孤立无援了。

    可以说,这也是大汉带来的蝴蝶效应,没有大汉打的那么凶,这些苗部、瑶部的义军,怎么可能闹得那么大?

    (本章完)